大火草根
《中药大辞典》:大火草根
药材名称大火草根
拼音Dà Huǒ Cǎo Gēn
别名野棉花根、土白头翁(《重庆草药》),大头翁(《陕西植药调查》)。
出处《重庆草药》
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大火草的根。春季或秋季挖取根,去净茎叶,晒干。
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高40~150厘米,全株被白色茸毛。3出复叶;基生叶具长柄,中央小叶卵圆形或为不规则卵圆形,长10~16厘米,宽7.5~14匣米,2裂,各裂片又具浅裂,先端钝,基部楔形,边缘有锯齿,上面疏生硬白毛,下面密生白色茸毛,小叶柄长2~6厘米;两侧小叶较小,基部斜,小叶柄长1~3厘米;茎生叶每节2~3,对生或轮生,似基生叶。花梗细长,被白色茸毛;花被片5,倒卵形,先端圆、凹或凸,白色或带粉红色,表面无毛,背面被白色茸毛;雄蕊多数,无毛;雌蕊多数,头状,柱头倾斜,有毛。瘦果长约3毫米,密生长绵毛,花期7~10月。
生境分部生于坡地、山沟、路旁。分布山西、河北、陕西、河南、甘肃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产于四川、甘肃、陕西等地。
性状干燥根圆柱形,弯曲,多数碎断。外表灰棕色至红棕色,粗糙,有沟纹,外皮呈剥落状;根头部较租,常连着数个茎基及黄棕色叶柄,密生白色绵毛。质较轻松,坚韧性,折断面不平坦,呈裂片状;平整的横断面皮部红棕色,木质部发达,射线红棕色,通常将木质部的导管部分隔成2个扇形的群束。有烟叶气,味涩而苦。
性味苦,温,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化痰,散瘀,截疟,杀虫。治疮疖痈肿,顽癣,秃疮,疟疾,痢疾,劳伤咳喘,小儿疳疾,跌打损伤。
①《重庆草药》:"化痰,止咳,除毒。治痰饮咳嗽,气喘,痒子。"
②《陕西中草药》:"清热解毒,排脓生肌,消肿散瘀,消食化积,截疟,杀虫。治各种顽癣,秃疮,疮疖痈肿,无名肿毒,疟疾,痢疾,小儿疳积,跌打损伤。"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~3钱;或研末。外用:捣烂敷。
注意《陕西中草药》:"孕妇禁用。"
复方①治劳伤咳嗽:大火草根、红猪毛七各一两。炖五花肉半斤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
②治毒疮痒子:大火草根、土茯苓、夏枯草、银花、蒲公英。煎汤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
备注本品在四川、甘肃等地作白头翁使用。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大火草根
药材名称大火草根
拼音Dà Huǒ Cǎo Gēn
英文名Root of Hairy Anemone, Root of Tomentose
出处出自《重庆草药》
来源药材基源:为毛茛科植物大火草的根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nemone tomentosa(Maxim.) Péi[A.japonica(Thunb.)Sieb.et Zucc.var.tomentosa Maxim.;A.vitifolia Buch.-Ham.ex DC.var.tomentosa(Maxim.)Finet et Gagnep.]
采收和储藏:春季或秋季挖取根,去净茎叶,晒干。
原形态大火草,多年生草木,高40-150cm。根茎粗0.5-2cm。基生叶3-4;叶柄长16-48cm,密被白色短绒毛;三出复叶,间或有1-2叶为单叶;小叶卵形,长9-16cm,宽7-12cm,先端急尖,基部心形或圆形,3裂,边缘有不规则小裂片和锯齿,上面有糙伏毛,下面密被白色绒毛,中央小叶柄长5.2-7.5cm;侧生小叶稍斜,形状似中央小叶,但叶柄较短。聚伞花序二至三回分枝,密被白色短绒毛;苞片3,轮生,叶状,不等大,有时为1,3深裂;花梗长3.5-6.8cm,有短绒毛;花两性,萼片5,花瓣状,粉红色或白色,倒卵形或宽倒卵形,长1.5-2.2cm,宽1-2cm,下面被短绒毛;花瓣无;雄蕊多数,长约为萼片长的1/4;心皮400-500,长约1mm,密被绒毛。花期7-10月,果期8-11月。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700-3400m的山地草坡或路边阳处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西部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东部、河南西部、湖北西部、四川西部和东北部。
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较粗短,直径达2cm;上端可见茎基、干枯的叶基或棕褐色毛状物。根呈不规则锥形或条形,稍弯曲,长10-20cm,直径0.8-1.2cm;表面棕褐色,粗糙,可见不规则的纵直皱纹及少数须根痕;根端常分为数股。质坚脆,易折断,断面棕色。气微,味苦、辛。有毒。
性味苦;温;有小毒
归经肺;大肠经
功能主治化痰;散瘀;消食化积;截疟;解毒;杀虫。主劳伤咳喘;跌打损伤;小儿疳积;疟疾;疮疖痈疖;顽癣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3-9g;或研粉服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注意孕妇慎服。
各家论述1.《重庆草药》:化痰,止咳,除毒。治痰饮咳嗽,气喘,痒子。2.《陕西中草药》:清热解毒,排脓生肌,消肿散瘀,消食化积,截疟,杀虫。治各种顽癣,秃疮,疮疖痈肿,无名肿毒,疟疾,痢疾,小儿疳积,跌打损伤。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