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药材>大腹皮

大腹皮

《中国药典》:大腹皮

药材名称大腹皮

拼音Dà Fù Pí

英文名PERICARPIUM ARECAE

来源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.的干燥果皮。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,煮后干燥,纵剖两瓣,剥取果皮,习称“大腹皮”;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,煮后干燥,剥取果皮,打松,晒干,习称“大腹毛”。

性状大腹皮:略呈椭圆形或长卵形瓢状,长4~7cm,宽2~3.5cm,厚0.2~0.5cm。外果皮深棕色至近黑色,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及隆起的横纹,顶端有花柱残痕,基部有果梗及残存萼片。内果皮凹陷,褐色或深棕色、光滑呈硬壳状。体轻,质硬,纵向撕裂后可见中果皮纤维。气微,味微涩。

大腹毛:略呈椭圆形或瓢状。外果皮多已脱落或残存。中果皮棕毛状,黄白色或淡棕色,疏松质柔。内果皮硬壳状,黄棕色至棕色,内表面光滑,有时纵向破裂。无臭,味淡。

鉴别本品粉末黄白色或黄棕色。中果皮纤维成束,细长,直径8~15μm,微木化,纹孔明显,周围细胞中含有圆簇状硅质块,直径约8μm。内果皮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、类圆形或椭圆形,直径48~88μm,纹孔明显。

炮制大腹皮:除去杂质,洗净,切段,干燥。

大腹毛:除去杂质,洗净,干燥。

性味辛,微温。

归经归脾、胃、大肠、小肠经。

功能主治下气宽中,行水消肿。用于湿阻气滞,脘腹胀闷,大便不爽,水肿胀满,脚气浮肿,小便不利。

用法用量4.5~9g。

贮藏置干燥处。

摘录《中国药典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大腹皮

药材名称大腹皮

拼音Dà Fù Pí

别名槟榔皮(孙思邈),大腹毛(《医林纂要》),茯毛(《会约医镜》),槟榔衣(《药材资料汇编》),大腹绒(《药材学》)。

出处侯宁极《药谱》

来源棕榈科植物槟榔果皮。冬、春二季采收成热果实,剥下果皮,打松,置水中浸泡,晒干,再打松除去外果皮。

生境分部主产广东海南岛、云南、台湾;广西、福建亦产。

性状干燥果皮,通常纵剖为二。未打松者呈椭圆形瓢状。长6~7厘米,宽约3厘米,厚约1厘米;外果皮灰棕黄色,有褐色斑点及纵裂纹。已打松者,外果皮脱落,中果皮为黄白色至灰黄色的纤维,纤维纵向排列,外层松散成缕,内层纤维较粗,现棕毛状。内壁凹陷,褐色或深棕色。表面光滑呈硬壳状。体轻松,质柔韧,易纵向撕裂。无臭,味淡。以色黄白、质柔韧、无杂质者为佳。

炮制拣净杂质,碾轧使软,敲打,筛去泥屑。

性味辛,微温。

①《开宝本草》:"微温,无毒。"

②《纲目》:"辛,微温,无毒。"

归经入脾、胃、大小肠经。

①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"入肺;脾二经。"

②《药品化义》:"入脾、肺、胃、大小肠五经。"

功能主治下气宽中,行水。治脘腹痞胀,脚气,水肿。
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"下一切气,止霍乱,通大小肠,健脾开胃,调中。"

②《开宝本草》:"主冷热气攻心腹,大肠壅毒,痰膈,醋心。并以姜盐同煎,入疏气药良。"

③《纲目》:"降逆气,消肌肤中水气浮肿,脚气壅逆,瘴疟痞满,胎气恶阻胀闷。"

④《本草再新》:"泻肺,和胃气,利湿追风,宽肠消肿,理腰脚气,治疟疾泻痢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2~3钱;或入丸剂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调敷。

注意气虚体弱者慎服。

复方①治脚气,肿满腹胀,大小便秘涩:大腹皮一两(锉),槟榔一两,木香半两,木通二两(锉),郁李仁一两(汤浸去皮,微炒),桑根白皮二两(锉),牵牛子二两(微炒)。上药捣筛为散。每服四钱,以水一中盏,入生姜半分,葱白二七寸,煎至六分,去滓。不计时候,温服,以利为度。(《圣惠方》)

②治男子妇人脾气停滞,风湿客搏,脾经受湿,气不流行,致头面虚浮,四肢肿满,心腹膨胀,上气喘急,腹胁如鼓,绕脐胀闷,有妨饮食,上攻下疰,来去不定,举动喘乏:五茄皮、地骨皮、生姜皮、大腹皮、茯苓皮各等分。上为粗末。每眼三钱,水一盏半,煎至八分,去滓,稍热服之,不拘时候。切忌生冷油腻坚硬等物。(《局方》五皮散)

③治漏疮恶秽:大腹皮煎汤洗之。(《仁斋直指方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大腹皮

药材名称大腹皮

拼音Dà Fù Pí

英文名Arece Peel, Betelnut Peel

别名槟榔皮、槟榔壳大腹毛、茯毛、槟榔衣、大腹绒

出处侯宁极《药谱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果皮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eca catechu L.

采收和储藏:冬、春二季采收成熟果实,剥下果皮,打松,乙水中浸泡,晒干,再打松除去外果皮。

原形态槟榔,乔木,高10-18m;不分枝,叶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。羽状复叶,丛生于茎顶端,长1.3-2m,光滑,叶轴三棱形;小叶片披针状线或线形,长30-70cm,宽2.5-6cm ,基部较狭,顶端小叶愈合,有不规则分裂。花序着生于最下一叶的基部,有佛焰苞状大苞片,长倒卵形,长达40cm,光滑,花序多分枝;花单性同株;雄花小,多数,无柄,紧贴分枝上部,通常单生,很少对生,萼片3,厚而细小,花瓣3,卵状长圆形,长5-6mm,雄蕊6,花丝短小,退化雌蕊3,丝状;雌花较大而少,无梗,着生于花序轴或分枝基部,萼片3,长圆状卵形,长12-15mm。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,长5-6cm,花萼和花瓣宿存,熟时红色。每年开花2次,花期3-8月,冬花不结果;果期12月至翌年6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我国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有栽培。

资源分布:原产马来西亚。

栽培气候土壤:喜生长于高温地区,以土层浓厚而湿润的砂质壤土或粘质壤土为佳。整地:选择有树荫处设苗床,松土后,按行,株距各30cm开穴,在定植前4-6个月先将空开好,使用权穴内土壤风化,穴深60-80cm,行距2、5-3、5cm。种植:育苗:在荫蔽的山地,掘一深达30cm的长坑,放一层果实,覆盖一层砂土。层层堆放,浇水湿润。经过20日后,即可抽出米粒大小的芽,限出栽种于苗床,每穴一个,覆土浇水。定苗:于7或者10月为宜,植前施基肥,选茎粗而有2-3个节的幼苗栽培。覆土至穴面15cm浇水湿润,并盖草以减少水分的蒸发。田间管理:栽后2-3后内均须荫蔽。3年后在离根15cm周围掘一环浅沟,追肥一次,结果后须每年追肥一次。

性状干燥果皮,通常纵剖为二。未打松者呈椭圆形瓢状,长5-7cm,宽约3cm,厚约1cm;外果皮灰棕黄色,有褐色斑点及纵裂纹。已打松者,外果皮脱落,中果皮为黄白色至灰黄色的纤维,纤维纵向排列,外层松散成缕,内层纤维较粗,现棕毛状。内壁凹陷,褐色或深棕色,表面光滑呈硬壳状。体轻松,质柔韧,易纵向撕裂。无臭,味淡。以色黄白、质柔韧、无杂质者为佳。

显微鉴定:粉末:灰黄色。外果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或长多角形,直径9-15?m,长至52.8?m,壁略呈连珠状增厚。中果皮纤维多成束,细长条形,平直或稍弯曲,有的一边呈小波状凸起,末端稍钝圆,直径约10?m,壁厚,木化,孔沟明显;纤维束周围细胞含硅质块,硅质块直径6-9?m,含硅质块细胞壁厚,木化。中果皮石细胞类圆形、类长方形、长椭圆形,直径22-50?m,壁稍厚,木化或微木化,纹孔、孔沟明显,有的层纹较清楚。内果皮细胞类多角形、类圆形、长多角形,直径9-24?m,壁厚,木化,孔沟较明显。本品以色黄白、质柔韧、无杂质者为佳。

化学成分少量槟榔碱含儿茶素。

药理作用对肠平滑肌的作用 大腹皮煎剂能使兔离体肠管紧张性升高,收缩幅度减少,其作用可被阿托品所拮抗。

炮制拣净杂质,碾轧使软,敲打,筛去泥屑。

性味味辛;性微温

归经脾;胃;大肠;小肠经

功能主治下气宽中;行水消肿。主胸腹胀闷;水肿;脚气;小便不利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5-1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研末调敷。

注意气虚体弱者慎服。

复方大腹皮散《太平圣惠方》:小儿腹内痞结;二便不利。大腹子散:《赤水玄珠》:风毒脚气。癫狂梦醒汤《医林改错》:癫狂;疏凿饮子《世医得效方》:大小便不利。

各家论述1.《药性类明》:大腹皮,丹溪常用之以治肺气喘促,及水肿药中又多用之,盖亦取其泄肺,以杀水之源也。

2.《本草经疏》:大腹皮,即槟榔皮也。其气味所主,与槟榔大略相同,第槟榔性烈,破气最捷,腹皮性缓,下气稍迟。入阳明、太阴经,二经虚则寒热不调,逆气攻走,或痰滞中焦,结成膈证;或湿热郁积,酸味醋心;辛温暖胃豁痰,通行下气,则诸证除矣。大肠壅毒,以其辛散破气而走阳明,故亦主之也。

3.《本草汇言》:大腹皮,宽中利气之捷药也。方龙谭曰,主一切冷热之气上攻心腹,消上下水肿之气四体虚浮,下大肠壅滞之气二便不利,开关格痰饮之气阻塞不通,能疏通下泄,为畅达脏腑之剂。按宋人又有安胎之说,然此药既为利气之药,又何以安其胎乎?如有余之气胜而胎不安者,使之气下,则胎自安矣。又谓此药有健胃之理,夫既为下气之药,又何以益其胃乎?如有余之气壅塞不通,使之气下,则中气自宽,食饮可进矣。若损气,为大腹皮之常性也,元虚气少者,概勿施用。朱正泉曰,大腹皮,《斗门方》配六君子汤,治中气虚滞而或腹胀者,服之即通,则安胎健胃之理,不外是矣。

4.《本草述》:治虚肿者,用大补气之味,而少入腹皮。又见有治痰火者,常以此味少少入健脾之剂,或皆取其能导壅顺气而不甚酷烈乎?用者审之。

5.《本经逢原》:槟榔性沉重,泄有形之积滞;腹皮性轻浮,散无形之滞气。故痞满膨胀,水气浮肿,脚气壅逆者宜之。惟虚胀禁用,以其能泄真气也。

6.其他《日华子本草》:下一切气,止霍乱,通大小肠,健脾开胃,调中。《开宝本草》:主冷热气攻心腹,大肠壅毒,痰膈,醋心。并以姜盐同煎,入疏气药良。《纲目》:降逆气,消肌肤中水气浮肿,脚气壅逆,瘴疟痞满,胎气恶阻胀闷。《本草再新》:泻肺,和胃气,利湿追风,宽肠消肿,理腰脚气,治疟疾泻痢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黄栌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黄栌根药材名称黄栌根拼音Huánɡ Lú Gēn出处《陕西中草药》来源为漆树科植物毛叶黄栌的根。全年可采,去净泥土,晒干。原形态毛叶黄栌,又名:岩棕树、卷子树。落叶

  • 黄花堇菜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黄花堇菜药材名称黄花堇菜拼音Huánɡ Huā Jǐn Cài别名土细辛出处《云南中草药》来源为堇菜科植物灰叶堇菜的根。秋、冬采挖,洗净晒干。原形态宿根蔓生草本,稍

  • 乌药花

    药材名称乌药花拼音Wū Yào Huā出处《滇南本草》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滇常山的花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滇常山"条。功能主治治妇人红崩,水煎,点水酒服。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  • 刺山茶果

    药材名称刺山茶果拼音Cì Shān Chá Guǒ来源药材基源:为卫矛科植物刺茶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aytenus variabilis(Loes.)C.Y.Cheng[Gymnospori

  • 大叶桉果

    药材名称大叶桉果拼音Dà Yè ān Guǒ来源药材基源:为桃金娘科植物大叶桉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ucalyptus robusta Smith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两季采收,晒干。原形态大乔木

  • [檵木]继木

    药材名称[檵木]继木拼音Jì Mù别名桎木柴、[檵花]继花、坚漆、鱼骨柴、[檵]继树、刺木花、满山白来源金缕梅科金缕梅属植物[檵木]继木Loropetalum chinense (

  • 秤砣梨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秤砣梨药材名称秤砣梨拼音Chènɡ Tuó Lí来源猕猴桃科猕猴桃属植物革叶猕猴桃Actinidia coriacea (Finet et Gagne

  • 蛇果黄堇

    药材名称蛇果黄堇拼音Shé Guǒ Huánɡ Jǐn别名扭果黄堇、断肠草出处据《晶珠本草》记载,不产哇夏嘎的地方,可用那冬赛果代替。让钧多吉说:耶冬赛果清热。叶、花状如当日丝哇(高山紫堇),花黄色,

  • 夹蛇龟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夹蛇龟肉药材名称夹蛇龟肉拼音Jiá Shé Guī Ròu出处《食性本草》来源为龟科动物夹蛇龟的肉。性味①《食性本草》:"寒,有毒。"

  • 秋子梨

    药材名称秋子梨别名沙果梨、花盖梨、酸梨来源蔷薇科秋子梨Pyrus ussuriensis Maxim.,以叶、果实入药。生境分部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。功能主治果实:解热祛痰。治肺热,咳嗽,痰多。叶:利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