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奶癣

奶癣

病名。①为婴儿特有的一种湿疮。出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又名胎疮、胎癣乳癣。多为禀性不耐,风湿热蕴阻肌肤而成。多发于婴幼儿头面部,有时可延及其它部位。其症初起形如粟米,散在或密集,疹色红赤,搔起白屑,其形如癣。无流水,称干,偏于风热盛;皮肤起粟,瘙痒无度,破则流水,浸淫成片,甚则延及遍体,称湿,偏于湿热重。治疗:风热盛者宜清热祛风;湿热重者宜清热除湿。均可内服消风导赤汤加减或五宝散外治:干用润肌膏,湿用文蛤散。相当于婴儿湿疹。②女子乳晕湿疹,俗称奶癣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阳明脉解篇

    《素问》篇名。吴崑注:“解,释也。是解释阳明经为病之义。”本篇分析阴阳经脉的实热证状和病理变化,说明阳明病恶木、恶火、恶人的道理,故名。

  • 千张树

    见《天津医学通讯》。1971;(6):1。为喜树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李生

    【介绍】:宋代医生。泗州(今安徽盱眙)人。原为儒生,后弃儒从岳父杨介习医,精通医术,曾任医科博士。

  • 鼻环

    经外奇穴名。出《刺疔捷法》:“在鼻两旁环笑缝中。”即鼻翼向外隆突最高点与面相接之处。主治疔疮,酒齄鼻等。沿皮刺0.3~0.5寸;或点刺出血。

  • 葭花

    出《尔雅》。为芦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虫痫

    病证名。因寄生虫(如囊虫等)引起的痫证。《本草纲目》:“胃寒,虫上诸证,危恶与痫相似,用白芜荑,干漆烧存性等分为末,米饮调服。”

  • 眼睑垂缓

    病证名。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一十:“眼睑垂缓者,以血气不足,肤腠开疏,风邪客于睑肤,其皮垂缓,下复睛轮。”即上胞下垂。详该条。

  • 嗞啀(zi ya 兹牙)

    小儿烦躁的表现。《婴童百问》:“嗞啀者,心经有风邪,精神恍惚,心躁生风,热多不安,烦久则惊,风多不定,躁久而搐。”治宜清热镇惊,用七物黄连汤;风热重者,用至宝丹。

  • 赤白肉际

    掌(或跖)与指(或趾)的阴面皮色较白,称白肉,阳面生毫毛的部位皮色较深,称赤肉。赤肉与白肉的分界处,称赤白肉际。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京骨,在足外侧大骨下,赤白肉际陷者中。”

  • 相使

    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两种以上药物同用。一种药为主,其余药为辅,以提高其药效。如款冬花配杏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