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玉函经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圣济总录》卷五十六。又名蚘心痛。
症候名。指呼吸时有哮鸣音。《素问·气交变大论》:“咳喘息鸣。”
①痿证之一。亦称肝痿。由于肝热内盛,阴血不足,筋膜干枯所致。证见肢体筋急拘挛,渐至痿弱不能运动,伴有口苦,爪枯等症。《素问·痿论》:“肝主身之筋膜……肝气热,则胆泄口苦,筋膜干。筋膜干则筋急而挛,发为
病名。系有头疽生于肩胛部者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三。又名太阴疽、肩后疽。多因手太阴肺经积热所致。治宜内服仙方活命饮加桔梗、黄芪、升麻;或选用夺命丹、黄芪木香散。余证治见有头疽。
足的第一趾。又名足大趾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胃足阳明之脉……;其支者,别跗上,入大趾间出其端。”
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字绍轩,号光甫。建武(今湖北南漳县一带)人。著有《食物本草》、《医家赤帜益辨全书》、《神医秘诀遵经奥旨针灸大成》等书。
病名。又称脾肾泻。《医学从众录·泄泻》:“五更天将明时,必洞泄一二次,名曰脾肾泄,……四神丸加味主之。大抵初泻与泻之未甚,宜利水,次补脾。久泻大泻,宜补肾,以胃关煎、八味丸之类为主,兼服补中益气汤,以
兽医学著作。14卷。明·杨时乔撰。刊于1594年。本书较系统地整理综括了明代以前有关马和马病的兽医学文献。书中附有马的针灸穴位图及多种疾病图,还有一些论治歌诀。内容丰富,但多采集古说,编排次序较乱,并
证名。指饮食厚味,恼怒忧思,酿热化火所致的呕吐。《症因脉治·呕吐论》:“胃火呕吐之症,食入即吐,其味或酸或苦,五心烦热,夜卧不宁,口中干渴,二便阻涩。……胃火呕吐之治,胃火旺,家秘清胃汤合栀连平胃散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