审察舌、鼻、目、口唇、耳等苗窍的变化,作为识别内脏病变的参考。如心火炽盛可见舌赤糜烂;邪气壅肺,可见鼻翼煽动;肝胆湿热,可见目睛发黄;脾胃虚寒,可见口唇淡白;肾气亏损,可见耳鸣等。参见五官条。
六涎之一。多由“脾气不运,复因肝气所乘,伏而不动,停水滞谷”(《史载之方》)而成。其症可因怒而诱发。症见心前溃乱不快,闷倒不省人事,四肢渐次发冷等。治宜温化痰涎。用青州白丸子。
病名。出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五。即脱囊。见该条。
运气术语。出《素问·本病论》。即在泉。参见司天在泉条。
【生卒】:?~1632【介绍】:明官吏兼通医学。字肖乾。山东诸城人,万历进士,历任右参议等职。通医。撰有《普门医品》48卷(1628),采自《本草纲目》各门之方出于本草者十之七八,不足者以名医方补之。
病名。即滑胎。详该条。
①急性病。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:“员利针者,大如氂,且员且锐,中身微大,以取暴气。”②忿怒暴躁之气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暴气象雷。”
五膈之一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八:“中脘实满,噎则醋心,饮食不消,大便不利,名曰思膈。”参见五膈条。
①证名。指虚劳病出现元气虚衰的疾患。多因劳伤久病,脾肾阳虚,中气虚损而致。《金匮要略·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》:“脉沉小迟,名脱气,其人疾行则喘喝,手足逆寒,腹满,甚则溏泄,食不消化也。”治宜温补脾肾,方
出《吴普本草》。为草薢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