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指疟疾发作过程中出现大汗亡阳等虚脱之症者。清·吴楚《宝命真诠》:“疟脱之症,魄汗淋漓,面色青黑。脉虚浮数,按之极虚。”治宜用补中益气汤去升麻、柴胡,倍参、芪,加白芍、五味、枣仁等。参见疟疾条。
见《云南中草药选》。为山肉桂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外科启玄》卷六。由风热郁滞肌肤所致。其症生于背部神堂穴、膈关及膈俞穴处。初起皮肤瘙痒剧烈,继起燎浆水泡,搔破后溃烂见骨。治宜托里解毒。内服加味补血汤,外敷太极黑铅膏。
眼科病证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谓视日与灯烛皆生红晕也,……皆是实火阳邪发越于上之害,诸络必有滞涩,轻者晕小而淡,重者晕大而浓。”多见于绿风内障或眵泪粘稠之外障眼病。参见目晕条。
书名。上海中医学院主编。本书原为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之一,后经修订印行。书中首述伤科总论,其次介绍各种类型的骨折、脱臼、伤筋、创伤和内伤等病,可供临床参考。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。
见《河北药材》。为蝼蛄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《金匮翼》卷八方。肉苁蓉(酒浸)二两,沉香(另研)一两。为末,用麻子仁汁打糊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七十丸,空腹服。治虚性便秘。
病名。见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一。指因湿致喘。多由外受水湿或湿气内蒸,肺失宣降,脾不运化而致水道不调,气机壅逆。症见胸腹痞胀,气逆喘促,甚至张口呼吸等。治疗以利水为要,如渗湿汤等方。《医学纲目》卷二十七:
病名。因食疫畜肉而出现中毒症状者。《诸病源候论·食诸肉中毒候》:“凡可食之肉,无甚有毒。自死者,多因疫气所毙,其肉则有毒,若食此毒肉,便令人困闷吐利无度,是中毒。”参见食六畜肉中毒条。
见《随息居饮食谱》。即鸦片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