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》。为金樱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脉象。脉来虚大无力。按之全无。《素问·大奇论》:“脉至如颓土之状,按之不得,是肌气予不足也。”
证名。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。出《素问·缪刺论》。《赤水玄珠》卷四:“胁痛有风寒,有食积,有痰饮,有死血,有虚,有气郁,有火,当分条类析,明别左右施治。”《济生方·胁痛》:“多因疲极嗔怒,悲哀烦恼,谋
病名。①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三。即上搭手。见该条。②出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即肩胛疽。见该条。
病名。指缠喉风之发于双侧者。症状多重。详缠喉风条。
骨名。①出《灵枢·邪客》。张景岳注:“为掌后高骨。”②即腕骨。《医宗金鉴·正骨心法要旨》:“腕骨,……一名壅骨,俗名虎骨,其骨大小六枚。凑以成掌,非块然一骨也。”
病名。指痢疾之由湿热积滞所致者。见《症因脉治》卷四。证见腹痛,里急后重,下痢赤白,稠粘臭秽,肛门灼热,小便短赤,苔黄腻,脉滑数等。或见发热。治宜清热燥湿,调气行血。可用芍药汤、白头翁汤、香连丸等方。若
古病名。指肠胃虚弱,或有积滞,复染秽浊之气所致的痢疾。《痢证汇参》卷四:“痧痢之证,先泻后痢者居多,盖因肠胃空虚,秽气易触,则成痧痢。或天气炎热,或时行疫痢,感触肠胃,因积而发,亦致痧痢。夫痢不兼痧,
病名。系发于体表、软组织之间的阳性疮疡。即现代医学外科之痈。因其初起患部即有单个或多个白色粟米样的疮头而得名。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,如蜂窝发、蜂窝疽、莲蓬发、发背、搭手、背疽、脑疽、脑后发
病名。出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二。即丹毒。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