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药材>干岩矸

干岩矸

《中药大辞典》:干岩矸

药材名称干岩矸

拼音Gān Yán Gān

出处南川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
来源罂粟科植物黄堇全草。全年可采。

原形态多年生草本。主根圆锥形,肉质,灰黄色。茎单一或丛生,倾斜,茎叶均密被白色茸毛。根生叶柄较长,叶片向四周披散,粉绿色,2回羽状复叶;小叶分裂为3~5片,先端钝圆或微尖或3裂。总状花序顶生,有长梗;花冠黄色,无毛。蒴果,线形,有毛。

生境分部生于悬岩陡壁缺少雨水处。分布四川等地。

性味苦,凉。

功能主治清热,止痛,止血。治跌打损伤,劳伤吐血。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2~3钱;或泡酒。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干岩矸

药材名称干岩矸

拼音Gān Yán Gān

英文名all-grass of Tomentose Corydalis

别名黄连、毛黄堇、毛黄连、遍山白

出处出自南川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罂粟植物毛黄堇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rydalis tomentella Franch.

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集,洗净,晒干。

原形态黄堇,多年生草本,全体密被白色毛茸。主根肉质,圆锥形,灰黄色。茎1-3,直立或倾斜。叶基生,具长柄;叶片轮廓狭三角形,二回羽状复叶,一回裂片11-13枚,具短柄;二回裂片9-11枚;末回裂片宽倒卵形,先端钝圆或再2-3深裂。总状花序顶生,疏生花10余朵;苞片短小,卵状披针形;花冠金黄色,无毛,外轮上瓣先端具浅凹,距圆筒形,长约占全瓣长的2/3,末端略下弯。蒴果条形,全体被毛,花柱宿存。花期夏存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600-1200m的悬崖陡壁少见雨水处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北、四川。

性状性状鉴别,全草常皱缩成团,被毛。主根圆锥形,直径5-10mm,表面棕黄色,有明显的皱纹及须根痕,质硬而脆,断面黄绿色。茎多成束卷曲,灰绿色。叶多已碎落。有的可见黄色小花。气微,味苦。

性味味苦;性凉

功能主治清热解毒;凉血散瘀。主流行性感冒;咽喉肿痛;目赤疼痛;‘咳血;吐血;胃热脘痛;肝郁胁痛;湿热泻痢;痈肿疮毒;跌打肿痛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3-9g;或泡茶饮;研末,1.5g,每日3次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山楂木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山楂木药材名称山楂木拼音Shān Zhā Mù别名赤爪木(《唐本草》)。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楂或野山楂等的木材。性味《唐本草》:"味苦,寒,无毒。&quo

  • 鹅管石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鹅管石药材名称鹅管石拼音é Guǎn Shí来源为海产腔肠动物树珊瑚科的栎珊瑚Balanophyllia sp.以石灰质骨骼入药。全年可采集,敲去杂石部分取条状

  • 中华剑蕨

    药材名称中华剑蕨拼音Zhōnɡ Huá Jiàn Jué出处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剑蕨科植物中华剑蕨的根茎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oxogramme chinensis C

  • 牛伴木

    药材名称牛伴木拼音Niú Bàn Mù别名果绿勒来源药材基源:为忍冬科植物吕宁荚蒾的茎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iburnum luzonicum Rolfe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原

  • 柔软石韦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柔软石韦药材名称柔软石韦拼音Róu Ruǎn Shí Wéi别名石岩金(《峨嵋药植》),小经刀草、小石韦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。出处《峨嵋药植》来源为水龙骨

  • 灯台树果

    药材名称灯台树果拼音Dēnɡ Tái Shù Guǒ英文名Bothrocaryum controuersa(Hemsl.)Poyark.来源药材基源:为山茱萸科植物灯台树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

  • 苦竹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苦竹根药材名称苦竹根拼音Kǔ Zhú Gēn出处《食疗本草》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根茎。功能主治《食疗本草》:"大下心肺五脏热毒气。细锉一斤,水五升,煮取汁一升,分

  • 省藤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省藤药材名称省藤别名红藤、赤藤、黄藤来源棕榈科省藤Daemonorops margaritae (Hance) Becc.[Calamus margaritae Hance],以茎

  • 红直獐牙菜

    药材名称红直獐牙菜拼音Hónɡ Zhí Zhānɡ Yá Cài别名红直当药来源龙胆科红直獐牙菜Swertia erythrosticta Maxim.,以全草

  • 潮风草

    药材名称潮风草来源萝藦科潮风草Cynanchum ascyrifolium (Franch. et Sav.) Matsum.,以根入药。生境分部东北。功能主治清热凉血,利尿通淋,解毒疗疮。摘录《全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