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干霍乱

干霍乱

病名。俗称搅肠痧斑痧乌痧胀。指突然腹中绞痛,吐泻不得的疾患。多因冷气搏于肠胃,或邪恶污秽之气郁于胸腹,闭塞经隧气滞血凝,中气拂乱所致。《诸病源候论·干霍乱候》:“干霍乱者,是冷气搏于肠胃,致饮食不消,但腹满烦乱、绞痛、短气,其肠胃先挟实,故不吐利。”《圣济总录·干霍乱门》:“干霍乱之状,中气喘争而不吐不利是也,肠胃挟实,与冷气相搏,正气暴衰,神志昏冒,上下隔塞,白汗自出,治之稍缓,则不可救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霍乱源流》:“干霍乱,即俗云搅肠痧,亦由胃气虚猝中天地邪恶污秽之气,郁于胸腹间,上不得吐,下不得泻,以致肠胃绞痛异常,胸腹骤胀,遍体紫黑。”《医学心悟》卷三:“干霍乱证,欲吐不得吐,欲泻不得泻,搅肠大痛,变在须臾。古方以烧盐合阴阳水引而吐之,或以陈皮同煎吐之,或用多年陈香橼煎汤更佳。俗名搅肠痧、乌痧胀,皆此之类。此系秽气闭塞经隧,气滞血凝,脾土壅满,不能转输,失天地运行之常,则胀闭而危矣。”《医宗己任篇·霍乱》:“有干霍乱者,俗名斑痧,又名搅肠痧。吐泻不见,面色青冷,腹中绞痛,乃阴阳错乱最恶之候而最易治。急刺委中部分出血,明矾末调饮探吐,或用菜油探吐,兼用碗刮背上,用苧麻根蘸清菜油,刮夺命穴,督脉后顶天庭等处,后服砂仁细末数口,连嗳数十声即愈。”本病除内服药物探吐、急刺委中出血外并可刺十指出血。参见霍乱等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蛇节疔

    病名。指疔之一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三。又名钉节天蛇,病蛇节、病茧、手指节发、蛀节疔。指疔生于手指中节,绕指俱肿者。证治见指疔条。

  • 穆世锡

    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履贯及生平事迹不详。撰有《食物辑要》、《痧疹辨疑》等书。

  • 产后中柔风

    病名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三:“柔风者四肢不收,或缓或急,不得俯仰也。由阴阳俱虚,风邪乘之,风入于阳则表缓,四肢不收也,入于阴则里急,不得俯仰也。产则血气皆损,故阴阳俱虚,未得平复,而风邪乘之故也。”

  • 评琴书屋医略

    书名。3卷。清·潘名熊撰于1865年。本书记述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常见多发病30余种的证治,内容简要,方治多属自订经验方,颇多可取,并附医案若干。现有《三三医书》本。

  • 外感燥痰

    燥痰证之一。亦称火痰。《症因脉治·外感痰症》:“燥痰之症,发热唇焦,烦渴引饮,喘欬短息,时作时止,吐咯难出,此外感燥痰之症也。”多因时令燥热之气干犯肺胃所致。治宜清热润燥、降火化痰为主。如竹叶石膏汤、

  • 圣济经

    书名。又名《宋徽宗圣济经》。10卷。旧题宋·赵佶(徽宗)撰。吴禔注。成书于1118年。本书共分10篇,42章。主要内容以理学思想论述《内经》中有关阴阳、运气、摄生、脏腑、经脉、病机等医理问题,多以性理

  • 金扁柏

    见《福建民间草药》。为兖州卷柏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十香正痛丸

    即十香丸第二方,见十香丸条。

  • 冲阳

    ①经穴名,代号ST42。出《灵枢·本输》。别名会原、会骨、趺阳。属足阳明胃经。原穴。位于足背最高点,解溪穴下1.5寸,当第二、三跖骨与楔状骨间凹陷处。布有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,深层为腓深神经,并有

  • 经迟

    见《景岳全书·妇人规》。即经行后期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