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药材>旱田草

旱田草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旱田草

药材名称旱田草

拼音Hàn Tián Cǎo

别名定经草、小号虎舌癀、虎舌蜈蚣草、田素馨、鸭嘴癀调经草、双头镇、菜瓜香、地下茶、耳环草、龟药、锯镰草

来源玄参母草属植物旱田草Lindernia ruellioides (Colsm.)Pennell,以全草入药。夏秋采集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
性味甘、淡,平。

功能主治理气活血,消肿止痛。用于闭经,痛经,胃痛,乳腺炎,颈淋巴结结核;外用治跌打损伤,痈肿疼痛,蛇咬伤,狂犬咬伤。

用法用量1~2两;外用鲜草适量捣烂敷患处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华本草》:旱田草

药材名称旱田草

拼音Hàn Tián Cǎo

别名鸭嘴癀调经草、小号虎舌癀、虎舌蜈蚣草、田素馨、地下茶、龟药、锯镰草、田素香、定经草、菜瓜香、白花仔、双头镇、八十缺、锯齿草、鸭舌癀、耳环草

来源药材基源:为玄参科植物旱田草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ndernia ruellioides(Colsm) Pennell.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
原形态一年生草本,高10-15cm。茎柔弱,少直立,多分枝而长蔓,节上生根,近无毛。叶对生;柄长3-20mm,基部多少抱茎;叶片长圆形、椭圆表、卵状长圆形或圆形,长1-4cm,宽0.6-2cm,先端圆钝或急尖,基部宽楔形,边缘明显的急尖细锯齿,无芒刺,两面被粗涩的短毛。总状花序顶生,花2-10朵;苞片披针状条形;花梗短,向顶端渐粗而连于萼,无毛;花萼5深裂,裂片线状披针形,无毛;花冠紫红色,花冠管圆柱状,上唇直立2裂,下唇扩展,3裂,裂片几相等;雄蕊4,前方2枚不育,后方2枚能育,无附属物;花柱有宽而扁的柱头。蒴果圆柱形,长1.5-2cm,比宿萼长约2倍。种子椭圆形,褐色。花期6-9,果期7-11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草地、平原、山谷及林下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。

性味味甘;淡;性平

功能主治理气活血;解毒消肿。主月经不调;痛经;闭经;胃痛;乳痈;瘰疬;跌打损伤;蛇犬咬伤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5-30g;或邺服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倒吊笔

    药材名称倒吊笔拼音Dǎo Diào Bǐ别名九龙木、墨柱根、章表根、苦常、土北芪、枝桐木、猪松木、细姑木、刀柄来源夹竹桃科倒吊笔属植物倒吊笔Wrightia pubescens R. Bro

  • 千解草

    药材名称千解草拼音Qiān Jiě Cǎo别名小常山来源药材基源:为马鞭草科植物千解草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ygmaeopremna herbacea(Roxb.)Moldenke[Premn

  • 白背叶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白背叶根药材名称白背叶根拼音Bái Bèi Yè Gēn别名白膜根、白朴根(《岭南草药志》),野桐根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。出处《岭南草药志》来源为大戟种植

  • 刺楸茎

    药材名称刺楸茎拼音Cì Qiū Jīnɡ来源药材基源: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茎枝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Kalopanax septemlobus (Thunb.) Koidz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

  • 蜂斗菜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蜂斗菜药材名称蜂斗菜拼音Fēnɡ Dòu Cài别名蜂斗叶、网丝皮、蛇头草来源菊科蜂斗菜属植物蜂斗菜Petasites japonicus (Sieb. et

  • 矩圆线蕨

    药材名称矩圆线蕨拼音Jǔ Yuán Xiàn Jué别名大石韦、篦梳剑、中狭线蕨、边那坡草、水剑草、剑刀草、岩卜扇、一叶青来源药材基源:为水龙骨科植物矩圆线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lysis

  • 扇蕨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扇蕨药材名称扇蕨拼音Shàn Jué别名搜山虎出处《贵州民间药物》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扇蕨的根茎或全株。全年可采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。根状茎粗而横走,密被棕色、披针形的

  • 大叶拿身草

    药材名称大叶拿身草拼音Dà Yè Ná Shēn Cǎo英文名all grass of Lax-flower Tickclover别名路蚂蝗、粘衣草、山蚂蝗、野毛豆、羊带归、白花饿蚂蝗、饿蚂蝗、水倒提

  • 川桂

    药材名称川桂别名官桂皮[四川]、桂皮来源樟科樟属植物银叶樟(川桂皮)Cinnamomum argenteum Gamble 和三条筋树Cinnamomum tamala Nees et Eberm.,

  • 茉莉

    药材名称茉莉拼音Mò Lì别名茉莉花来源木犀科茉莉花属植物茉莉Jasminum sambac (L.)Aiton,以根及花入药。秋后挖根,切片晒干;夏秋采花,晒干。性味辛、甘,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