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中国药学大辞典》。即薤白,详该条。
病名。①痧证之一。一名盘肠痧。《杂疾源流犀烛·痧胀源流》:“绞肠痧,心腹绞切大痛,或如板硬,或如绳转,或如筋吊,或如锥刺,或如刀刮,痛极难忍。轻者亦微微绞痛,胀闷非常,放血可愈。若不愈必审脉症何因,辨
《素问》篇名。讨论诊察要道与十二经脉终绝的情况,故名。本篇内容重点有二:一是诊察要道,说明了天地四时与人体发病及针刺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,并强调“治不本四时,必内伤于五藏”的不良后果;另一是讨论十二经脉
证名。各种大量出血的总称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失血叙论》:“血不得循经流注,荣养百脉,或泣,或散,或下而亡反,或逆而上溢,乃有吐、衄、便、利、汗、痰诸证生焉。十种走失,无重于斯,随证别之,乃可施治。”
病名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谓目不论何风,见之则赤烂,无风则否,与风弦赤烂入脾络之深者不同。夫风属木,木强土弱,弱则易侵,……赤者,木中火证;烂者,土之湿证。若痰、若湿盛者,烂盛赤;若火、若燥盛者,赤
逆流,亦作竖起。《素问·皮部论》。“泝然起毫毛。”谓恶寒而毫毛竖起。
【生卒】:十六世纪初【介绍】:明代针灸学家。字梅孤。鄞县(今浙江宁波)人。通天文、乐律、兵法。嘉靖间考中武举。晚年专门研究医学,尤其精于针灸。为探索针灸学的渊源和要旨,根据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摘编成《针
病证名。即肺痨。《红炉点雪》卷一:“痰火证论。夫痨者劳也,以劳伤精气血液,遂致阳盛阴亏,火炎痰聚。因其有痰有火,病名酷厉可畏者,故今人讳之曰痰火也。”参见痨瘵各条。
【介绍】:见赵莹条。
病证名。《东医宝鉴·外形篇》:“风晕,伤风眩晕,恶风自汗,或素有头风而发作。宜川芎散、芎散。”参见眩晕、伤风眩晕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