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药材>杜茎山

杜茎山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杜茎山

药材名称杜茎山

拼音Dù Jīnɡ Shān

别名踏天桥、山茄子[江西南丰]

来源紫金牛科杜茎山属植物杜茎山Maesa japonica (Thunb.) Moritzi,以根、叶入药。全年可采,洗净晒干。

性味苦,寒。

功能主治祛风利尿,止血,消肿。

根:头痛,腰痛,水肿,腹水;

叶:外用治创伤出血。

用法用量根3~5钱;叶外用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杜茎山

药材名称杜茎山

拼音Dù Jīnɡ Shān

别名土恒山(《纲目》),踏天桥、水麻叶(《湖南药物志》),山茄子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。

出处本草图经

来源紫金牛科植物杜茎山根、叶。全年可采。

原形态常绿灌木,高1~3米,少分枝,有时攀援状,全部秃净。叶互生,近革质,长椭圆形或狭椭圆形,长5~15厘米,宽2~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或钝圆,全缘或基部全缘,中部以上有疏锯齿;叶柄长0.5~1厘米。总状花序腋生,长1~3厘米;花黄白色,生于短柄上;小苞片阔卵形至肾形;萼、花冠5裂,花冠管长3~4毫米,长约为萼片的3倍;雄蕊5;雌蕊1。浆果球形或卵形,花萼宿存。种子多数,黑色。花期春季。

生境分部多生于常绿阔叶林下。分布长江中、下游至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
化学成分果实中含杜茎山醌。

性味本草图经》:"苦,寒。"

功能主治祛风,解疫毒,消肿胀。治感冒头痛眩晕,寒热躁渴,水肿,腰痛。

①《本草图经》:"主温瘴寒热发歇不定,烦渴,头疼,心躁。取其叶捣烂,以新酒浸,绞汁服之。吐出恶涎甚效。"

②《湖南药物志》:"祛风寒,消肿胀。治腰痛,感冒头痛,眼目晕眩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捣敷。

复方①治水肿:杜茎山、泡桐通草,水煎去渣,加豆腐一块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②治黄肿,腹水:杜茎山根、地茄子根、野黄麦菜、灯笼草各一两。水煎服,以绿壳鸭蛋为引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
③治皮肤风毒:杜茎山根与白糖,煎服。(《广西植物名录》)

④止血,消肿痛:杜茎山茎叶,捣烂敷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杜茎山

药材名称杜茎山

拼音Dù Jīnɡ Shān

别名土恒山、踏天桥、水麻叶、山茄子胡椒树、金砂根、白茅茶、白花茶、野胡椒、山桂花、水光钟

出处出自《本草图经》。

本草图经》:杜茎山,生宜州,其苗高四五尺,叶似苦荬菜,秋有花,紫色,实枸杞子大而白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紫金牛科植物杜茎山的根或茎叶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aesa japonica (Thunb)Moritzi·[Doraena japonica Thunb.]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净,切段晒干或鲜用。

原形态灌木,高1-3m。直立,有时外倾或攀援;小枝具细条纹,疏生皮孔。叶互生;叶柄长5-13mm;叶片革质,有时较薄,椭圆形至披针状椭圆形,或倒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,一般长约10cm,宽约3cm,朱端渐尖、急尖或钝,有时尾状渐尖,基部楔形、钝或圆形,几全缘或中部以上具疏锯齿,或除基部外均具疏细齿;背面中脉明显,隆起,侧脉5-8对,不甚明显,尾端直达齿尖。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,单1或2-3个腋生,长1-3cm,仅近基部具少数分枝;苞片卵形,长不到1mm;花梗长2-3mm,无毛或被极疏的微柔毛;小苞片广卵形或肾形,紧贴花萼基部,具疏细缘毛或腺点;花喜长约2mm,萼片长约1mm,卵形至近半圆形,具明显的脉状腺条纹,裂片长为管的1/3或更短,卵形或肾形,边缘略具细齿;雄蕊着生于花冠中部略上,内藏;花丝与花药等长,花药卵形,背部具腺点;柱头分裂。果球形,直径4-5mm,肉质,具脉状腺条纹,宿存萼包果先端,常冠宿存花柱。花期1-3月,果期10月或翌年5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-2000m的山坡或石灰山灌丛或疏林下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等地。

性状性状鉴别 茎类圆柱形,长短不一,表面黄褐色,具细条纹及疏生的皮孔。叶片多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椭圆形、椭圆状披针形、倒卵形或长圆状卵形,长5-15cm,宽2-5cm,先端尖或急尖,基部楔形或圆形,边缘中部以上有疏齿。气微,味苦。

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:上下表皮细胞扁方形,外壁角质化,偶见单细胞非腺毛。栅栏组织2列细胞,通过中脉,中脉下表皮内侧有厚角组织;中脉维管束周韧型,外侧围绕纤维束,薄壁组织中散在分泌腔。叶肉及薄壁细胞可见草酸钙簇晶及黄棕色内含物。

化学成分果实中含杜茎山醌(maesaquinone)[1]。

性味苦;性寒

功能主治祛风邪;解疫毒;消肿胀。主热性传染病;寒热发歇不定;身疼;烦躁;口渴;水肿;跌打肿痛;外伤出血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5~3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捣敷。

各家论述1.《本草图经》:主温瘴寒热发歇不定,烦渴,头疼,心躁。取其叶捣烂,以新酒浸,绞汁服之,吐出恶涎甚效。

2.《湖南药物志》:祛风寒,消肿胀。治腰痛,感冒头痛,眼目晕眩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猫眼睛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猫眼睛药材名称猫眼睛拼音Māo Yǎn Jinɡ出处《四川中药志》来源为玄参科植物宽叶沟酸浆的全草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高20~30厘米。茎直立,单生,具4棱。叶对生,柄极短或近于无柄;

  • 海蛤壳

    药材名称海蛤壳拼音Hǎi Há Ké别名海蛤(《本经》),蛤壳(《本草原始》)。出处《饮片新参》来源为帘蛤科动物青蛤等几种海蛤的贝壳。4~10月间捕捉。获得后去肉,洗净晒干。原形态

  • 大山玄参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大山玄参药材名称大山玄参别名川玄参、土玄参、元参、安东玄参来源玄参科大山玄参Scrophularia kaku densis Franch.,以根入药。生境分部东北、四川。性味苦、

  • 黄花地丁

    药材名称黄花地丁拼音Huánɡ Huā Dì Dīnɡ别名野豌豆、马口铃、猴丝草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小响铃、狗响铃(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)。出处《滇南本草》来源为豆科植物响铃豆的

  • 冰片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冰片药材名称冰片拼音Bīnɡ Piàn英文名BORNEOLUM SYNTHETICUM别名合成龙脑、梅片、艾粉、结片来源分机制冰片与艾片两类。机制冰片以松节油、樟脑等为原料经化

  • 翅卫矛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翅卫矛药材名称翅卫矛拼音Chì Wèi Máo别名约哦(藏名)出处《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》来源为卫矛科植物栓翅卫矛的枝皮。7~8月采,晒干。原形态落叶灌木,

  • 山稔叶

    药材名称山稔叶拼音Shān Rěn Yè英文名Leaf of Downy Rosemyrtle, Leaf of Rosemyrtle出处出自《生草药性备要》来源药材基源:为桃金娘科植物桃金娘的叶。拉

  • 山杨树皮

    药材名称山杨树皮拼音Shān Yánɡ Shù Pí别名响杨、白杨来源杨柳科山杨树皮Populus davidiana Dode,以树皮入药。生境分部吉林、宁夏、陕西、四

  • 千金藤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千金藤药材名称千金藤拼音Qiān Jīn Ténɡ别名小青藤、铁板膏药来源为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千金藤Stephania japonica (Thunb.)Miers.以根

  • 药材名称蚌拼音Bànɡ别名圆蚌来源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蚌科圆蚌Anodonta pacifica (Heude),以肉、贝壳入药。生境分部四川。性味甘、咸,凉。功能主治肉:除湿,明目。主治崩漏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