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面部热如火灼者。多因胃家郁热,或饮食不节,湿火上行,独燎其面所致。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》:“面热者足阳明病。”治宜清泄为主。方用调胃承气汤、升麻黄连汤等。
【介绍】:春秋时秦国名医。据《左传》记载,晋侯有病,先召巫来医治,无效。后来求医于秦,秦王派医缓为晋侯治病。医缓指出病在“膏之上、肓之下”,病重不治。后世以“病入膏肓”形容不可救药的病态或疾病,即源于
病证名。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一十:“眼睑垂缓者,以血气不足,肤腠开疏,风邪客于睑肤,其皮垂缓,下复睛轮。”即上胞下垂。详该条。
经外奇穴名。出《扁鹊心书》。正视时,位于瞳孔直上入发际处,主治头痛,目赤,视力减退等。沿皮刺0.3~0.5寸。艾炷灸1~3壮;或艾条灸3~5分钟。
病证名。见《幼科金针》。又名蛾子、乳鹅、单双肉蛾。主要是由于肺胃蕴热,复感风邪,风热相搏,循经上乘于咽喉所致。发于咽喉两侧之喉核,或左或右,或两侧均见,有红肿疼痛。发于一侧者名单蛾,发于两侧者名双蛾,
肛漏治法。《古今医统》:“……指用芫根煮线,挂破大肠,药线日下,肠肌日长。”即用药线(或普通丝线)或橡筋挂开漏管的方法。其原理是利用扎线的张力,逐渐使局部气血阻断,使组织缓慢发生坏死,从而达到逐步切开
养生术语。指集中意念于任何一种事物。一般集中于下丹田、中丹田或上丹田中(参见丹田条)。集中则有益于健康。《抱朴子内篇·地真》:“子欲长生,守一当明;思一至饥,一与之粮;思一至渴,一与之浆。”
【介绍】:元代医生。衢州(今浙江衢县)人。精通方脉,常施药助人。
出《本草经集注》。为鸡内金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宋代医家。天台(今浙江天台)人。撰《药书》10卷,已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