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气促

气促

证名。呼吸短促。多属虚证。《罗氏会约医镜》卷九:“促者,即经之所谓短气者也。呼吸虽急而不能接续,似喘而无声,亦不抬肩,劳动则甚,此肾经气虚也。盖肾为气之根,主精髓而在下焦,若真阴亏损,则精不化气,下不上交而为促,治宜补之,温之。”亦有因外邪、水饮等所致者。《类证治裁·喘症》谓呼吸促而不能续,似喘而无痰声,其证有二:一属支饮,症见短气有微饮,治宜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等方。一属气虚,症见气短小便利者,四君子汤茯苓黄芪;腹中气不转者,倍甘草肺气短促,倍人参,加白芍。若失血阴火上乘,短气不足以息,或肾虚发热唾痰者,生脉散当归、黄芪、生地。参见短气、外感短气内伤短气真元耗损喘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泄热益胆汤

    《圣济总录》卷四十二方。黄芩、炙甘草各二两,人参、桂(去粗皮)各一两,苦参、茯神各半两。为粗末,每服三钱匕,水煎,去渣,不拘时服。治肝胆俱虚,热气上熏,口中常苦。

  • 千锤打

    ①见《广西药用植物名录》。为石吊兰之别名。②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羊齿天冬之别名。③见《湖南药物志》。为翻白草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
  • 余热

    病证名。见元·朱震亨《幼科全书》。小儿热病经汗下后,表里之热俱退,而复发热者,谓之余热。乃阴阳气血俱虚所致。治宜滋补退热。血虚热甚者,用当归补血汤加味;气虚而恶寒发热者,用补中益气汤;阴虚而热者,用四

  • 白苔黄边舌

    舌中见白苔,边见微黄苔的舌象。为湿热蕴结大肠之候,可兼见腹痛、泄泻或下痢,治宜清热燥湿(见《伤寒舌鉴》)。

  • 白石笋

    出《岭南采药录》。为樟柳头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足跟发

    病名。出《外科活人定本》卷一。此症生于脚跟之上,由于涉水或远行伤筋或湿热流注所致。初起易忽视,先痒后疼,肿痛成脓,则终年不敛,脓水淋漓。治宜早期用艾灸,若不愈则用万灵膏、生肌散敷之。痒时用椒盐汤洗,内

  • 妊娠水气

    病证名。见《经效产宝》。即妊娠肿胀。详该条。

  • 轩岐救正论

    书名。6卷。明·肖京撰于1644年。作者针对庸医不明医理,执方误人,采集《内经》等古典医籍的要旨以阐明救正之法,故以“轩岐救正”为书名。卷1医论,统论生理、病理、治法和方剂;卷2四诊正法,以脉证为主兼

  • 脉诀四言举要

    脉学著作。2卷。清·王道纯在宋·崔嘉彦《脉诀》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注释。原附于《本草品汇精要》之后。上卷以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、《伤寒杂病论》、《脉经》等古典医籍,参合王氏个人见解以另分子目的方式诠释崔氏《

  • 瘟痧

    痧证之一。《痧胀玉衡·瘟痧》:“寒气郁伏于肌肤血肉之间,至春而发,变为瘟症,是名瘟痧;又暑热伤感凝滞于肌肤血肉之中,至秋而发,亦名瘟痧。但春瘟痧毒受病者少,不相传染,时或有之;秋瘟痧毒受病者多,老幼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