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即喉痧。又名疫喉、疫喉痧、烂喉痧。本病除发热、咽喉疼痛肿烂外,皮肤还出现痧斑,故名。治以辛凉解表,泄热解毒,滋液养阴等法为主。参见疫喉等条。
即补阴。详该条。
又称津伤化燥。因津液消耗而出现燥证的病理。由于热伤津液或素体阴亏,内热亢盛等原因,都能使邪气化燥,出现口干口渴、唇焦咽燥、便秘尿少、干咳、咯血或衄血等阴液不足的证候。参见内燥条。
证名。指鼻腔流出稠厚浊液。见《医学入门·鼻》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鼻病源流》:“鼻渊其症,鼻流浊涕或稠涕。”详鼻渊条。
书名。见《隋书·经籍志》。3卷,已佚。
病名。出《疡科心得集》卷中。即腓腨发,见该条。
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即手阳明络脉,见该条。
小儿推拿方法名。出《保赤推拿法》。重揉小儿手背。可平肝和血,用治惊风等症。
【介绍】:唐代眼科医生。扬州(今江苏扬州)人。与谭简同为当时眼科名医。
小儿推拿方法名。见《脏腑图点穴法》。两手捏住患儿手腕,两大指按住屈侧面,两食指缓缓分拨手腕伸侧面的筋脉。有通十二经络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