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本草品汇精要》。为樟脑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出清·邹五峰《外科真诠》。①即痄腮。详该条。②《外科启玄》:“大人小孩疳食透腮颊,初生时如米豆大一小疮,次则渐大,蚀破腮颊,故名含腮疮。”
证名。指感受风热阳邪所致的表证。《赤水玄珠·论表里热》:“有表而热者,谓之表热。”症见发热,恶风,头痛,口渴咽痛,咳嗽痰黄,舌苔薄白或微黄,脉浮数等。治宜辛凉解表。用桑菊饮、银翘散等方。参见热证条。
病证名。即齿壅。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《竹林女科证治》:“经来腰腹痛而气滞血实者,宜服桃仁汤(当归、赤芍、生地、香附、丹皮、红花、延胡索、桃仁),形瘦有火加黄芩、黄连;形肥多痰加枳壳、苍术、半夏。亦有肝肾阴虚腰腹痛者,宜养肝肾,用
见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六十一。又称贴燲药,泛指外敷药。与敷贴义同。其组方有寒凉药与温热药之不同;具体用法亦因病情之不一而有所差异。参见薄贴、敷药各条。
病名。系指发生于咽后部的血泡。发生于悬雍垂下端的叫悬旗风;发生于上腭的叫飞扬喉。多因肺胃火毒上炎,或过食醇酒厚味所致。《喉科心法》卷上:“帝丁两旁,或大舌尽根,或喉关上腭,发一紫血小泡,顷刻肿大,妨碍
病证名。出《周礼》。瘙痒疥疮一类疾病的总称。
丛书名。清·黄元御撰。最早刊于乾隆年间。包括《四圣心源》、《素灵微蕴》、《四圣悬枢》、《伤寒悬解》、《伤寒说意》、《金匮悬解》、《长沙药解》、《玉楸药解》。
五脏正常脉象之一。指舒缓软弱的微弦脉象。《素问·平人气象论》:“平肝脉来,耎弱招招,如揭长竿末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