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热嗽

热嗽

病名。指邪热犯肺或积热伤肺所致的咳嗽。《外台秘要》卷九:“热嗽者,年少力壮,体气充满,将息伤热,积热所成,故致热嗽。”《圣济总录·咳嗽门》:“热嗽之状,嗽而少涎。由邪热熏于上焦,客于肺经,使津液内燥,搏于咽嗌喉咙不利,随其呼吸而咳嗽也。”《证治要诀》卷六:“热嗽,咽喉干痛,鼻出热气,其痰嗽而难出,色黄且浓,或带血缕,或带血腥臭,或坚如蛎肉。”方用金沸草散旋覆汤等。亦有伤于暑热所致者。《洁古家珍·咳嗽》:“夏月嗽而发寒热者,谓热嗽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咳嗽哮喘源流》:“热嗽,伤于暑热而得嗽也,其脉数,必兼口燥声嘶烦热引饮,或吐涎沫,甚至咯血,宜洗肺散,芩半丸,黄连化痰丸。”又指咳嗽饮水暂止,或酒后嗽甚者。《赤水玄珠》卷七:“饮水一二口而暂止者,热嗽也。……热嗽以小柴胡汤。”又:“凡饮酒后嗽甚者,热嗽也。”参见热痰嗽伤热咳嗽伤暑咳嗽等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麻毒攻目

    病名。为麻疹毒邪所引发,浊害清和之症。麻疹恢复期,疹点已退而白睛红赤转甚,羞明流泪,肿痛多眵,甚至黑睛生翳,失治可致丧明。治法:白睛红赤,羞明流泪者,宜疏风清肺,解除余邪,服泻白散加桑叶、薄荷、牛蒡子

  • 宋道方

    【介绍】:北宋医生。字毅叔(一作义释)。拱州(今河南睢县)人。精医术,以医闻名。

  • 辘轳转关

    病证名。见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十六。因肝经风热壅盛,以致二目睛旋转不定,与辘轳相似。类今之眼球振颤。宜疏风解热,用通肝散(《张氏医通》方)加减。

  • 口寸

    同身寸之一。以患者本人两口角间宽度为1寸量取穴位,故名。《肘后备急方》救卒客忤死方:“又方,以绳横度其人口,以度其脐,去四面各一处,灸各三壮。”又《千金要方》:“风眩……灸法,以绳横度口至两边,既得口

  • 焗服

    即泡服。详该条。

  • 医方全书

    书名。①清·何梦瑶撰。包括《神效脚气秘方》、《追痨仙方》、《妇科良方》、《幼科良方》、《痘疹良方》、《医碥》。作者长期行医粤东,大多根据南方地势、环境,结合患者体质、病症的特点处方用药,其中《追痨仙方

  • 足少阳标本

    十二经标本之一。《灵枢·卫气》:“足少阳之本,在窍阴之间;标在窗笼之前。窗笼者,耳也。”窍阴之间,约当于窍阴、侠溪之处;窗笼之前,约当听宫、听会之间。

  • 肩内髃

    经外奇穴名。见《经外奇穴汇编》。位于胸壁外上方,中府穴外侧0.5寸处。主治肩壁疼痛。直刺0.5~1寸。艾炷灸3~5壮;或艾条灸5~10分钟。

  • 麻毒内攻

    病证名。指麻毒不能透发外出的逆证。《古今医鉴》:“麻疹既出,一日而又没者,乃为风寒所冲,麻毒内攻。”清·张霞溪《麻疹阐注》:“麻疹见形三日之后,当渐次收没,不疾不徐,始为无病。若一二日疹即收没,此为太

  • 四物加黄芪芍药汤

    《圣济总录》卷五十七方。黄芪、肉桂、炮姜、炒芍药各一两,炙甘草、当归各一两半。为粗末,每服三钱匕,水煎服。三日次。治寒冷腹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