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爱庐医案

爱庐医案

清·张仲华撰。张氏医案最早整理本名《爱庐方案》,共分76门,一百余案,刊于咸丰年间。1882年柳宝诒从抄本中选录24案,并加按语,编入《柳选四家医案》,改名《爱庐医案》。分内伤杂病内风伏气、疫邪、外疡、妇人等18门。张氏医案记述治疗经过较详,审证、用药、列方契合病情,可供临床参考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伏案位

    针灸体位。详坐位条。

  • 头身喜汗

    病证名。指头身经常容易出汗,多见于小儿。《诸病源候论》:“小儿有血气未实者,肤腠则疏,若厚衣温卧,脏腑生热,蒸发腠理,津液泄越,故令头身喜汗也。”治疗可在清脏腑热的基础上酌加麻黄根、浮小麦等固表敛汗药

  • 眼赤痛

    病证名。双眼赤而肿痛。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三十二:“夫肝气通于目,脏内有热,与胸膈痰饮相搏,熏渍于肝,热气冲发于目,故令眼赤痛。”治宜清热泻肝之剂,如小防风汤(《证治准绳》:大黄、栀子、甘草、赤芍、当归、

  • 广地丁

    见《广东中草药》。为龙胆地丁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赵彦晖

    【介绍】:见赵晴初条。

  • 蒙药方剂

    民族医方书。于庆祥著。载方剂277个。按主治功能分为赫依气、希日内热、巴达干病、热病、瘟疫等21类。并介绍了每个方剂的药物组成、功能主治。1986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。

  • 裴頠

    【生卒】:267~300【介绍】:晋代哲学家,兼明医术。字逸民。河东闻喜(今山西闻喜)人。反对玄学清谈,医药上重视药物的治疗效果,主张革新。

  • 三消

    病名。①内科消渴病的上消、中消、下消的合称。亦称三痛。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三:“夫三痟者,一名痛渴,二名痛中,三名痛肾。……一则饮水多而小便少者,痟渴也。二则吃食多而饮水少,小便少而黄赤者,痛中也。三

  • 神效千槌膏

    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诀》卷六十二方。木鳖子五个,松香四两,铜录、杏仁各一钱,乳香、没药各二钱,蓖麻子(去壳)七钱,巴豆肉五粒。捣膏,浸凉水中,用时随疮大小,用手捻成片,贴疮上。治疮疡疔毒初起,瘰疬,

  • 胁下痞鞭

    证名。出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。指胁肋部满闷按之坚硬的症状。胁肋为少阳经脉分布之区,病邪与水饮痰瘀凝聚于少阳之募,故见鞭满。治宜和解或兼用攻消,可用小柴胡汤加减。本症常兼见寒热,胸胁满闷,呕吐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