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疫疟

疫疟

病名。疟疾之一。指在一个地区流行而病情凶重的疟疾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疟病不内外因证治》:“病者发寒热,一岁之间,长幼相若,或染时行,变成寒热,名曰疫疟,以岁运推之。”《张氏医通·疟》:“疫疟,夏秋之间,沿门阖境皆是也。其证壮热多汗而渴,宜达原饮烦热大渴有表证桂枝白虎汤谵妄狂闷,凉膈散草果;寒热便秘大柴胡汤;虚人发散后热不止,人参败毒散。”或用不换金正气散五瘟丹如意丹等。参见疟疾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阳明厥

    六经厥之一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叙厥论》:“妄言,走呼,腹满,面赤,名阳明厥。……考其厥因,多以不胜乘其所胜,气不得行,遂致于逆。”参见六经厥、厥证条。

  • 江嚞(zhé 哲)

    【介绍】:宋代医生。字明远。婺源(今江西婺源)人,精通医术。

  • 髋侠

    指髂骨的髂翼部分。

  • 黑鱼

    见《日用本草》。即鳢鱼,详该条。

  • 两头根

    见《浙江中药手册》。为腹水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小儿热泻

    病证名,小儿热迫大肠而致的腹泻。小儿为纯阳之体,感受暑热,邪热入里,下迫大肠而成腹泻。《婴童百问》:“小儿热泻者,大便黄而赤,或有沫。”并伴有阵阵肠鸣腹痛,烦躁啼哭,肛门灼热,小便短赤。治宜苦寒泻热,

  • 医门棒喝

    医论著作。4卷。清·章楠撰于1825年。内容有六气阴阳论、太极五行发挥等30余篇论文,杂论医理、诊法及内、儿各科病证证治,并附医案。作者自称要阐明医理、评论诸家之流弊,以警当世。在论述中,结合个人临床

  • 经行狐惑

    病名。指经行前咽部及前阴并见蚀烂。多因肝脾热郁,化毒伤阴所致。症见口唇周围、咽部及外阴发生溃疡、或兼目赤糜烂。治宜清热解毒、养阴化瘀。方用芩连四物汤加减。目赤加菊花,密蒙花,口干加沙参、石斛、元参。外

  • 中火

    类中风之一。见《万病回春·类中风》。又名火中。详该条。

  • 胃腔。《素问·调经论》:“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胃气热,热气熏胸中,故内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