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症因脉治

症因脉治

  • 症因脉治

    原序沈序查叙自序凡例卷首论《医宗必读》症因差误治法不合论赵氏《医贯》症因差误治法不合论《内经》《金匮》中风卒中症因各别治法不同论《内经》《金匮》阴虚阳虚症因各别治法不同论《内经》《金匮》水肿腹胀症因各

  • 症因脉治

    书名。明·秦景明撰,清·秦皇士补辑。4卷。刊于1706年。本书以内科杂病为主,论述各种病证。主张先辨症候,次查病因,再审脉象,最后决定治法,故以《症因脉治》为书名。书中对于每种疾病的辨证,均分列条目,

猜你喜欢

  • 定风

    温热病后期虚风内动的治法。类同滋阴熄风。《温病条辨》中的大定风珠、小定风珠是本法的代表方。

  • 生姜甘草汤

    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十七方。生姜五两,甘草四两,人参三两,大枣十二枚。为粗末,水煎,分三次服。治肺痿,咳唾涎沫,咽燥口渴。

  • 治腑者治其合

    选穴法之一。出《素问·咳论》。指六腑病变当取位于足三阳经的有关下合穴进行治疗。参见合治内腑条。

  • 佩文斋广群芳谱·药谱

    药物学著作。又名《广群芳谱·药谱》。8卷。清·刘灏著。刊于1708年。本书为《佩文斋广群芳谱》的卷93~100。共收药物720余种。系在《二如亭群芳谱·药谱》的基础上增补而成。故每种药物下标记的“原”

  • 耳溃

    病证名。耳中溃烂有少量脓液。《幼科金针》:“小儿肾经气热,其气上冲耳中,水湿停留,搏于气血而成。发无寒热,不哭不知者,为耳溃,久而不治,恐成耳聋。先以棉球取出其脓,宜红绵龙骨散吹入。”

  • 删繁本草

    书名。见《通志·艺文略》。5卷。唐·杨损之撰。杨氏“以本草诸书所载,药类颇繁,难于寻检。删去其不急并有名未用之类”(《补注神农本草》),已佚。

  • 腧穴

    腧,通输,有输注的含义;穴,有空隙的意思。泛指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。文献上还有“气穴”、“孔穴”、“骨空”“穴位”“穴道”等不同名称。腧穴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,它能反应各脏腑的生理或病理变

  • 跗属

    人体部位名。足上曰附,其外侧近踝者曰附属。《灵枢·骨度》:“膝以下至跗属,长一尺六寸。跗属以下至地,长三寸。”

  • 腹啼

    出《张氏医通》卷十。即子啼。详该条。

  • 治削

    药材的制作加工。出《金匮玉函经》。包括药材的去杂、切削等操作技术。如:①挑拣:除去非药用部分,如桑螵蛸去梗,牡丹皮去心。②颠簸:用柳条或竹制工具,上下左右振动,除去药材中的泥土、灰渣等杂质。③筛:用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