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痈疽

痈疽

①病名。出《灵枢·痈疽》。疮面浅而大者为痈,疮面深而恶者为疽。是气血为毒邪所阻滞,发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。《灵枢·玉版》:“阴气不足阳气有余,营气不行,乃发为痈疽。”②形容疮疡之大者。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二:“肿一寸至二寸疖也;二寸至五寸痈也;五寸至一尺痈疽也。③《灵枢经》篇名。本文专论痈疽,故名。篇内首先讨论痈疽的病因、病机。其次,分别叙述十八种痈疽的发病部位、形状、预后及治疗方法。最后,阐述痈和疽在发病的机制、形状及预后等方面的区别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宋邑

    【介绍】:西汉时医家。临菑(今山东临淄)人,是淳于意的弟子。

  • 吕应钟

    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江苏江阴人。世医出身,祖父吕夔,父亲吕读(明经),都在当地以医闻名。他曾在太医院任吏目。传说精于望诊,著有《葆元行览》、《世效单方》,均佚。弟应阳(元复)、子梦征(孟盛),都以医术

  • 锁喉风

    病名。①指急喉风兼有牙关不开,口噤如锁者,故名锁喉。多由风热之邪外侵,引动肺胃积热上升,风火相搏,热毒郁结不散而成。《景岳全书》卷二十八:“咽喉肿痛,饮食难入,或痰气壅塞不通者,皆称为锁喉风。”或见胸

  • 寒喘

    证名。指内寒所致的气喘。《万病回春》卷四:“寒喘者,四肢逆冷,脉沉细也。”本证多属寒胜阳微,治以温阳降气为主,方如九味理中汤加附子等,参冷喘、虚冷上气喘条。亦指外寒所致的气喘。《医林绳墨》卷二:“或因

  • 府舍

    经穴名。代号SP13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足太阴脾经。足太阴、足厥阴、阳维之会。位于腹部耻骨联合上缘上0.7寸,旁开腹正中线3.5寸处。另说“在腹结下二寸”(《针灸大成》);“在大横下三寸”(《医学入

  • 中药炮制法之一。把药物放在火内烧红,或放于耐火容器中间接用火煅,使其质变松脆。如牡蛎、龙骨、瓦楞子,明矾等。

  • 毖骨

    骨骼部位名。指肩胛骨上角部,又称伏骨。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天窌,在肩缺盆中,毖骨之间陷者中。”

  • 铜中毒

    病名。因大量吸入铜粉尘及烟雾,或服用过量铜盐中毒。症见头痛,头晕,全身乏力,口腔粘膜蓝染,口有金属味,恶心呕吐,剧烈腹痛腹泻,呕吐物及排泄物呈蓝色或绿色,或更见呕血,黑粪。严重者,次日发热,心动过速,

  • 王宫

    体表部位。即頞,又称下极或山根。《灵枢·五色》:“王宫在于下极。”古人喻鼻为帝王宫室,故名。《中西汇通医经精义》:“王宫今名山根。”其内应于心,心为君主之官,故名。参见山根条。

  • 李庆嗣

    【生卒】:十二世纪【介绍】:金代医家。洛州(今河南永年、肥乡一带)人。因科举不中,弃而学医。1149~1152年(天德间)大疫,广平(今河北省属)贫苦群众往往全家染病,李氏救治无数。著有《伤寒纂类》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