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

病证名。①指胸腹部痞满、按之不痛的疾患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病发于阳,而反下之,热入,因作结胸;病发于阴,而反下之,因作痞。”又:“若心下满而硬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;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之,宜半夏泻心汤。”《赤水玄珠·痞气门》:“刘宗厚曰:痞之为病,由阴伏阳蓄,气上不运而成,处心下,位中央,膜满痞塞,皆土之病也。胀满有轻重之分,痞则内觉痞闷,而外无胀急之形;胀满则外有形也。前人所论皆指误下而致之,亦有不因误下而然者,如中气虚弱,不能运化精微,则为痞;饮食痰积不能施化则为痞;湿热太盛,土乘心下则为痞。既痞与湿同治,惟上下分消其气,如果有内实之症,庶可略与疏导。”根据病因、症状、部位之不同,可分气痞、痰痞、虚痞、实痞、上痞、中痞、下痞等。详各条。②指胸腹部有癖块,属积聚一类。《临证指南医案·痞》徐灵胎评:“痞有二义。痞结成形之痞,是病胸膈痞满。是症痞结之痞,即积聚之类,另立一门亦可。但痞满之痞,不拘何病皆有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肿胀源流》:“痞者,闭也。痞必有块,块则有形,总在皮里膜外,其源皆由伤于饮食。”参见积聚有关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①指音调。如宫、商、角、征、羽五音。②指闻诊方法之一,即听声音。包括病人语言、呼吸、咳嗽、呕吐、呃逆、嗳气、啼哭等方面的声音,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(见《四诊抉微》)。

  • 折伤衄

    病名。指由外伤引起的鼻衄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九:“或堕车马,打扑伤损,致血淖溢,发为鼻衄,名折伤衄。”宜以细棉蘸药塞入鼻内止血。参见鼻衄条。

  • 三叶藨

    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蛇莓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鬼市

    ①十三鬼穴之一。出《备急千金要方》。即承浆穴。②经穴别名。《千金翼方》:“邪病语不止及诸杂候,人中主之,一名鬼市。”即水沟,见该条。

  • 摩面

    自我推拿方法。即浴面法。《诸病源候论·时气候》:“摩手掌令热,以摩面从上下二七止,去肝气,令面有光。”

  • 髓溢

    病名。指牙齿逐渐变长。出《外科证治全书》卷二。《类证治裁》卷六:“牙日长出,妨食,名髓溢。”即髓益。详该条。

  • 膀胱湿热

    湿热蕴于膀胱的病变。症见尿频、尿急、尿少而痛、尿黄赤或尿血,舌红苔黄,脉数等。如急性尿路感染。治宜清热利湿。

  • 脚面骨

    跗骨的别名。详该条。

  • 心风

    病名。①指心受风邪所致的病患。《素问·风论》:“心风之状,多汗恶风,焦绝,善怒嚇,赤色,病甚则言不可快,诊在口,其色赤。”《奇效良方》治风中于心,用远志汤。②癫疾之一。见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四。多由情志抑

  • 调羹花

    见《中药材手册》。为厚朴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