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痰泻

猜你喜欢

  • 缩儿胎

    亦名缩胎,是古人对孕妇体质肥胖,或过食肥甘,于妊娠后期,恐胎儿过大,造成难产,故用早期服药的方法,使孕妇足月易产为缩儿胎。

  • 火郁发之

    治则之一。出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。王冰注:“火郁发之,谓汗令疏散也。”火郁,指热邪郁而内伏;发,发泄、发散。如温热邪至气分,症见身热、心烦,口渴无汗,舌苔粗黄,须辛凉透达,使病人微汗,则气分热邪可以

  • 宛陈则除之

    针灸治疗法则。凡外伤瘀积、丹毒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瘀血凝滞等病症,可用针刺或三稜针放血或刺络拔罐法等治疗。《灵枢·小针解》:“宛陈则除之者,去血脉也。”张景岳注:“宛,郁同。陈,积也。除之去其滞。”

  • 干黄

    病名。指小便自利,渴而引饮的黄疸。《此事难知》:“干黄,燥也,小便自利,四肢不沉重,渴而引饮者,栀子柏皮汤。”干黄有因瘀热搏结所致者,《医钞类编》卷九:“干黄,……瘀热在里,宜下。”参见黄疸等条。

  • 鼻齆(wèng 瓮)塞

    病证名。鼻塞不通。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八十:“小儿鼻齆塞者,肺气不利也,肺主气,诸阳之气,上荣于面,其气不和,风冷乘虚,客于脑,与气停滞,搏于津液,鼻道壅遏,故为鼻齆塞。”用黄连丸口服,细辛膏涂鼻内。

  • 通天

    ①《灵枢经》篇名,通,精通;天,各人的天然禀赋。本文指出要精通人的不同特点而论治,故名。内容根据人的禀赋不同,及阴阳偏盛偏衰和不盛不虚的道理,把人划分为五种类型。即太阴之人,少阴之人,太阳之人,少阳之

  • 冷涎呕吐

    病证名。见《金匮翼·呕吐统论》。又名冷涎泛、冷痫。因痰饮伏于中脘所致。症见胸闷恶心,泛吐痰涎,遇冷即发。治宜温化痰饮。用吴茱萸汤、旋复花汤、新法半夏汤、挝脾汤等方。参见痰饮呕吐条。

  • 赵士纡

    【介绍】:宋代医家。任右监门卫大将军,忠州(今四川忠县)防御使等职。撰有《九籥卫生方》一书,佚。

  • 肺与大肠俱实

    证候名。《千金要方》:“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,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,目眩,惊狂,喉痹痛,手臂卷,唇吻不收,名曰肺与大肠俱实也。”肺与大肠相表里,肺气为实邪所闭,失其清肃,影响大肠的传导

  • 溺孔

    尿道外口。《素问·骨空论》:“女子系廷孔,其孔,溺孔之端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