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秋燥

秋燥

病名。见《医门法律·秋燥论》。指感受秋季燥气而发的热性病。一般病情较轻,传变较少。《六因条辨·秋燥辨论》:“因秋令太温,雨泽愆期,风阳化燥,皷寰宇,以致消烁之势,乘虚袭肺,肺失清肃,则洒洒恶寒,翕翕发热鼻鸣干燥,咳逆衄血,舌赤齿枯,诸症丛生。”《医碥》卷二:“秋燥宜润,杏仁、瓜蒌之属。”可用滋燥养荣汤清燥救肺汤、杏苏汤、桑杏汤等。秋燥有温燥凉燥两类。《医醇賸义·秋燥》:“燥者干也,对湿言之也。立秋以后,湿气去而燥气来,初秋尚热则燥而热,深秋既凉则燥而凉。”若肺受燥热,症见发热咳嗽,甚则喘而失血,可用清金保肺汤;若肺受燥凉,症见咳而微喘,气郁不下,可用润肺降气汤。本病可见于上呼吸道感染、急性支气管炎、肺炎等疾患。参见温燥、凉燥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肌肉消瘦

    证名。《难经·十四难》:“三损损于肌肉,肌肉消瘦,饮食不为肌肤。”多因脾气虚损,运化失常,饮食不长肌肉所致。本症可见于虚劳、久泻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等。

  • 木莲藤

    出《日华子诸家本草》。为薜荔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痱疮

    病名。指汗泄不畅所致的一种皮肤病。见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三十八。又名疿汗疹、疿疮、痱子,由于暑湿蕴蒸,汗泄不畅所致。多见于炎夏,以小儿肥胖人易患。好发于头面、颈项、腹、背、肩、股等处。皮肤汗孔处发生密集

  • 五志化火

    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恐等各种情志活动失调所变生的火证。情志和气的活动密切相关,长期精神活动过度兴奋或抑郁,使气机紊乱,脏腑真阴亏损,出现烦躁、易怒、头晕、失眠、口苦、胁痛,或喘咳、吐血、衄血等症,都属于火

  • 漆疮

    病名。由感受漆毒而发生的皮肤病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五。又名漆咬。因禀性畏漆,感受漆气而成。多发生在暴露部位,接触的皮肤突然焮热作痒,起小丘疹及水泡,抓破则糜烂流水;重者可遍及全身,并见形寒、发热、

  • 时复证

    病证名。见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清·康维恂《眼科菁华录》:“类似赤热,不治自愈,及期而发,过期又愈,如花如潮,久而不治,遂成其害。”“未发问其所发之时,别其病本,在何经络;既发者,当验其形色经络,以别何

  • 彭用光

    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江西庐陵人。以医术在当地闻名,曾旅游并行医于江浙、广东、河南、山西等地,但泥于唯心主义的太素脉。著有《体仁汇编》及有关太素脉的医书。

  • 舌黄鹅口

    出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。即木舌。见该条。

  • 脱阴

    《难经·二十难》:“脱阴者目盲。”肝肾阴精过度损耗,可致视力严重减弱或丧失。可见于急性热病后期,慢性发热,虚损及产后体弱等。

  • 哈文台

    【介绍】:清末医生。履贯未详。曾在江苏金陵、江宁、镇江等地居住。太平天国军攻克江宁时,哈氏应太平天国国医李俊良之邀,为东王杨秀清治疗眼病,效果良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