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背恶寒

背恶寒

证名。出《伤寒论·辨少阴病脉证并治》。指背部有寒冷感觉。《张氏医通》卷三:“背为阳位,背上恶寒,阳受病而阴邪亢逆也。其病有七。一者暴中阴寒四肢厥冷而背恶寒,脉必沉细,附子汤温散之;一者素禀阳衰,而背上常微畏寒,脉来微弱,八味丸温补之;一者热邪内伏,烦渴引饮而背恶寒,脉多沉滑,或伏匿,此火郁于内也,热病初发多此,白虎汤解散之;一者中暑暍热,亦多有背恶寒,人参白虎,清暑益气,按证清解之;一者湿痰内郁,肢体疼重,而痞闷头汗,其人必肥盛,其脉或缓滑、或涩滞,滑则指迷茯苓胆星,涩则苓桂术甘加半夏、广皮分解之;一者瘀血内滞,而头汗目黄小便清利,大便溏黑,小腹偏左、或胁中脘有疼处,脉必关尺弦紧,或带芤状,桃仁承气、犀角地黄,随上下虚实清理之;一者无故脉数,而背恶寒,疼重寒热者,为发痈疽之兆,膏粱多此,不可疑似而迟延,难疗也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声嘶嗽

    病证名。指咳嗽而声音嘶哑者。多因血热所致。《不居集》卷十五:“声嘶嗽、咳嗽而声嘶者,乃血分受热故也。”治用“蛤粉、青黛,蜜调服之。”参见咳嗽、哑嗽、劳咳、久咳条。

  • 表寒

    表证类型之一。因感受风寒之邪,出现以恶寒发热、无汗、体痛,舌苔薄白而润,脉浮紧为特征的证候。

  • 气下

    指气机失常而主要表现为下陷不能正常上升的病理状态。为《内经》九种气机逆乱病证之一。《素问·举痛论》:“恐则气下。”可由于惊恐伤肾以致下元虚衰,升腾无力而致,亦常由于脾气虚弱,中气升举无力而致,临床常见

  • 妊娠外感纯赤舌

    孕妇纯赤舌。多见于温热病素体阴血不足者,治宜养阴清热以安胎(见《伤寒舌鑑》)。

  • 枣针

    出《名医别录》。即棘针,详该条。

  • 马蝗积

    病证名。与胬肉攀睛相似,亦是血丝赤膜从眦部横贯白睛,直达黑睛,即“两头尖薄,中间高厚,肉红色如蚂蝗状,横卧于中”(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)。参见胬肉睛条。

  • 经闭不行

    见《张氏医通》卷十。即经闭。详该条。

  • 泝(sù 素)

    逆流,亦作竖起。《素问·皮部论》。“泝然起毫毛。”谓恶寒而毫毛竖起。

  • 如意花

    见萧步丹《岭南采药录》。为五色梅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脚隐

    病名。《梅氏验方新编》卷三集:“脚底板红肿热痛,名为脚隐。大蒜头量用多少和盐捣烂敷,过一夜,次日即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