隋、唐时期医官职称。其职位仅在太医署令之下,协助太医署令掌管太医署工作,共2人,官阶从八品下。
证名。指腹部痉挛性的剧痛。①痧症主要症状之一。见《痧胀玉衡》。参绞肠痧条。②伤寒病劳复证候之一,见《类证活人书》卷五。由于伤寒新愈,阴阳之气未和,过早行房而致。参见阴阳易、腹痛条。
舌苔黄,舌体浮而肿大。《辨舌指南》:“黄腻满布者,由湿热郁而化毒,宜清湿火化毒;白腻黄腻者,痰浊相搏上溢为胀也,宜蠲痰化浊;舌黄胀大满口者,乃胃府湿热蕴结不消也。”
病名。见《医经溯洄集·中风辨》。简称真中。系指外中风邪而致的中风病。与类中风之风从内生者不同。《医略十三篇》:“真中风者,真为风邪所中。”症见猝然倒仆,昏不知人,或口眼歪斜,半身不遂,舌强不能言。治疗
即背俞穴。详该条。
①见《妇科易知录》:“虽已受孕,亦有月经依旧时下者,谓之胎垢。”即激经。详该条。②见清·鲍相璈《验方新编》卷五。即鳞体。见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十六。“在风轮下际,……有翳色黄,与凝脂翳同一气脉,但凝脂翳在轮外生,点药可去。此在膏内,邪热蒸起,点药所不能除,若漫及瞳神,其珠必损”(《张氏医通》卷八)。因脓多黄而状似膜
【生卒】:十八世纪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有堂。戎州(今四川兴文县西)人。年轻时经商,后弃商业医,编有《齐氏医书四种》(1806年刻行),包括:《医案》、《家传医秘》、《痢症汇参》、《痘麻医案》。
中焦指脾胃。即湿邪阻滞脾胃,影响其运化功能。症见头重、怠倦、脘闷、腹胀、纳呆、口粘渴、喜热饮、小便短赤,舌苔厚白或腻,脉缓等。
偏产的一种。员从云《产科一得》:“临产儿头偏抵左旁也”。相当于左枕横位。参见偏产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