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见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十六。即圆翳内障。详该条。
亦称血分寒。指寒之在血分者。症见肢体麻木疲软,皮肤不泽,手足清冷,心腹怕寒,腹有块痛,得热则止,女子月事后期而痛,脉细而缓,法当温之。(《证治汇补》)详见血寒证各条。
恶寒证之一种。《证治汇补·恶寒章》:“肺火恶寒,肺受火克,毛窍常疏,不能固腠理而洒淅恶寒者,必兼咳嗽咽干,治宜清金润肺。”方用泻白散去梗米加黄芩、杏仁、阿胶,或甘桔汤加酒芩、山栀、麦冬、五味、酸枣仁等
病证名。小儿宿滞,内有伏热而致大便恶臭。临床多伴体热喜睡。见于消化不良症。治宜用龙胆汤去伏热,用保和丸去宿滞。
见《杂病源流犀烛·内伤外感门》卷二十一。即清凉至宝散,见该条。
即鹤龄丹,见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脉因证治》卷下。《咽喉脉证通论》:“此症风因痰湿热,久积于内;或食炙煿厚味太多;或房劳抑郁所致。症见耳下红肿,渐趋项下及结喉之间。一边者轻,两边者重。喉内帝丁左右两旁如蛇盘之状,有黄白二色,
指产后呕吐、盗汗、泻泄三症。《张氏医通》卷十一:“产后诸病,惟呕吐、盗汗、泄泻为急,三者并见必危。”详产后呕吐、产后盗汗、产后泄泻条。
病名。见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七。症见肛周皮赘下垂,自觉搔痒。宜驱风止痒,可服秦艽羌活汤,或手术治疗。即赘皮外痔。
病证名。见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。指儿生下一个月后,忽然乳不下咽,肚硬如石,腹壁色红如朱,撮口而哭,手足口气俱冷的病证。古人认为是因断肠,结扎不紧,为风邪所乘而成。治以祛风散寒为主。用乌梅散(《证治准绳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