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正气的耗损脱失。常由于过汗、过下、失精、亡血等原因,以致气失依附涵载而外脱。《灵枢·决气》:“气脱者,目不明。”临床见证除了目失所养而视物模糊不清外,尚可有气息低微、面色苍白、脉微弱,甚则冷汗淋漓,
证名。见《不居集》卷十三。多因悲忧伤肺,络损动血,或脾气不守,胃气不清,使经脉傍绝,真脏坏决而致。其症或鼻衄,或呕血。宜用麦冬饮子、大蓟饮、人参救肺汤、天冬丸、资成汤等方。参见失血条。
病证名。指食积凝结肠胃,腹部触及块状物者。明·周礼《医圣阶梯》:“食积凝结成块,留滞肠胃者,虽泄泻而不能出。”症见腹痛拒按,口臭,口舌干燥。治宜通府去积,用大承气汤加减。
十剂之一。用通利药物组成,具有通行气血作用的方剂。《沈氏尊生书·要药分剂》:“徐之才曰:通可去滞,通草、防己之属是也。”“刘完素曰:留而不行,必通以行之,如水病为痰澼之类,以木通、防己之属攻其内,则留
病名。见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二十四。多由心脾之热内蕴,胃中腐气薰蒸所致。《咽喉经验秘传》:“舌下牙根上肿赤,口内作臖、作热,牙根渐烂;亦脱牙为患。”治宜清胃泻火、解毒。可选用三黄凉膈散、清胃散、导赤散等
即“水晶苔”,详见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喉科杓指》卷三。多由气郁痰凝,复感风热而发。症见喉间肿起,形如赤珠,色紫或白,饮食吞咽受碍。《焦氏喉科枕秘》:“此症因气郁,及时风热而起喉间,形如赤珠,或紫或白,犯之即痛,日久则嗌气。”治宜
由风寒、痰热、痰湿、痰火等病邪壅阻肺气所致。临床表现随病因不同而异。症见喘咳息粗,胸满胀痛,痰涎盛,咯痰稠黄或带血,或暴发失音等。《景岳全书》卷一:“肺实者,多上焦气逆或为咳喘。”
针具名。一种浅刺皮下埋置留针的专用小型针具。常用的有颗粒式和揿钉式(即揿针)二种。颗粒式皮内针尾端如麦粒,身长有5分、1寸两种,粗细如毫针;揿钉式皮内针尾部绕成圆形,状如图钉,身长1~2分。使用时将针
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橙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