拔罐法的古代名。出《本草纲目拾遗》卷二。详火罐法条。
出《本草拾遗》。即泥鳅,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脉经》。指崩下之血为青色者,临床极少见。治疗参见血崩条。
病证名。小儿食物滞久成积,又名伤积。《幼科金针》:“小儿积证,多因哺乳失调,过食生冷油腻硬物,脾土受伤,停于中脘,或为风寒所感,或夜卧失盖,以致积气停留,面黄腹胀,往来潮热,口渴神倦,多睡少食,肚热脚
宋代医疗福利设施。创立于1249年(淳祐九年),据载系专为收养被遗弃的婴幼儿。局内有药局,并为贫病者医治。
即胆气不足。详该条。
指阴寒偏盛。阴盛则阳衰,往往出现厥逆、痰饮、水气等内寒证。《素问·调经论》:“阴盛则内寒。”
古代关于针灸取穴方法的一种学说。它认为人体的气血在经脉中循行时,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盛衰开阖的不同;因而主张以十二经的五输穴为基础,配合日、时的天干、地支变易,来决定某天某时治病应取的穴位。这种学说从总
用药法则。指补益或治疗下部病证的方药,原则上宜使用气味厚而效果快的急剂。如肾阳不足,阳痿精滑之症,用附子、肉桂等峻补肾阳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补下治下,制以急。急则气味厚,……适其至所,此之谓也。
《外科真诠》方。黄芪五钱,当归、蒲公英各三钱,豨莶草、牡丹皮、山甲珠、苍耳子各一钱,玄参一钱五分,赤芍药二钱,甘草五分。水煎服。治臀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