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舒氏伤寒集注

舒氏伤寒集注

书名。简称《伤寒集注》。10卷。清·舒诏编撰。刊于1750年。作者为喻嘉言再传弟子,于《伤寒论》注家中推崇喻氏《尚论篇》,但又认为“其间遗义尚多”,遂以此书为基础,“参考百家,征以症治”(见自序)予以补订集注,并记述了舒氏本人及其门弟子的一些学术见解。本书还补充了《伤寒论》113方方论,将原方列于条文之下,阐析立方之旨、命名之义及药物性能。书刊行后,舒氏两次重订,后世流通本为1770年《再重订伤寒集注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药钉

    ①即捻子的俗称。见捻子条。②用药粉加少许赋型剂所制成的钉状剂,因形似钉,故名。俗称药线。依其药物组成不同,故有去腐、生肌等不同作用,如《外科正宗》中的三品一条枪便属这一类剂型。

  • 割治疗法

    又称割脂疗法。是指在手掌等特定部位或某些穴位处,切开皮肤割除少量皮下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。本法在民间早有流传,近三十年得到进一步整理和提高。临床操作时,在选定的部位常规消毒和局麻后,用手术刀切开0.5

  • 哑门

    经穴名。代号DU15。《素问·气穴论》名瘖门,《千金翼方》又作痖门,近作哑门。别名舌横、舌厌。属督脉。督脉、阳维之会。位于项正中线,入发际0.5寸,适当第一、二颈椎棘突之间(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)。一

  • 关梁

    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金门,见该条。

  • 仁丹

    即人丹,见该条。

  • 面热

    指面部热如火灼者。多因胃家郁热,或饮食不节,湿火上行,独燎其面所致。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》:“面热者足阳明病。”治宜清泄为主。方用调胃承气汤、升麻黄连汤等。

  • 医技便巧针灸指南

    见针灸指南条。

  • 外感喘逆

    病证名。见《症因脉治·喘症论》。指气喘由于外感六淫引起者。包括风寒喘逆、暑湿喘逆、燥火喘逆等。详各该条。

  • 三水

    三阴,脾。《素问·示从容论》:“夫二火不胜三水,是以脉乱而无常也。”二火即二阳(胃),三水即三阴(脾)。一说二火指心与肺,三水指肝、脾、肾。

  • 雁来风

    病名。①见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一。即月阙疮。详该条。②见《解围元薮》卷一。指每年发作于八月间的一种皮肤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