蛊
病名。①泛指由虫毒结聚,络脉瘀塞引起胀满、积块的疾患。《赤水玄珠·虫蛊》:“蛊以三虫为首。……彼蛊证者,中实有物,积聚已久,湿热生虫。”《证治汇补》卷六:“胀满既久,气血结聚不能释散,俗名曰蛊。”参见虫臌条。②指少腹热痛,溺白浊的病证。《素问·玉机真藏论》:“少腹冤热而痛,出白,一名曰蛊。”③指房事过度成疾。见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。④指古代用毒虫所制的一种毒药。《诸病源候论·蛊毒候》:“多取虫蛇之类,以器皿盛贮,任其自相啖食,唯有一物独在者,即谓之为蛊,便能变惑,随逐酒食,为人患祸。”
病名。①泛指由虫毒结聚,络脉瘀塞引起胀满、积块的疾患。《赤水玄珠·虫蛊》:“蛊以三虫为首。……彼蛊证者,中实有物,积聚已久,湿热生虫。”《证治汇补》卷六:“胀满既久,气血结聚不能释散,俗名曰蛊。”参见虫臌条。②指少腹热痛,溺白浊的病证。《素问·玉机真藏论》:“少腹冤热而痛,出白,一名曰蛊。”③指房事过度成疾。见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。④指古代用毒虫所制的一种毒药。《诸病源候论·蛊毒候》:“多取虫蛇之类,以器皿盛贮,任其自相啖食,唯有一物独在者,即谓之为蛊,便能变惑,随逐酒食,为人患祸。”
病证名。见《卫生宝鉴·补遗》:“协热下利,脐下热,大便赤黄,或有肠垢者,治用仲景黄芩汤。”参见热泻、火泄条。
证名。指自觉视物有某种颜色阴影的证候。由于肝肾不足,精虚血少或痰火湿热等引起的某些内障眼疾中,可出现此症。其症眼外观正常,而自视有黄、绿、赤、白、黑等色的阴影,可兼有视力下降,视物变形等。《证治准绳·
病名。①出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三。指生于臂撑上者之痈。②出《医宗金鉴》卷六十八。即手心毒偏于掌边者。见该条。
病证名。《银海精微》谓本证有三:初生时血露入眼,以致眼生赤烂;胎毒所致,产后三、四月,两眼红赤湿烂、眵粘四眦;乳儿眼生湿烂,甚至面部亦生疵湿疮痒。三者通号胎风赤烂。治宜清热解毒,祛风除湿。可选用小防风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聚英》。即神门。见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忽泰必烈条。
解剖部位名。即肩锁关节。
病证名。又名囊耳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震耳,耳内虚鸣,常出青脓。”多由肝胆湿热所致。耳中有青色脓液溢出,或兼见肝胆湿热症状,如口苦,舌苔黄厚等。治宜清热除湿,用龙胆泻肝汤加减。如大便秘结,宜清肝泄热
证名。指少腹胀满。出《素问·标本病传论》。详腹胀、小腹满条。
病证名。指阳气不足,无力升举所致的头痛。《景岳全书·杂病谟》:“阳虚头痛,即气虚之属也。亦久病者有之,其证必戚戚悠悠,或羞明,或畏寒,或倦怠,或食饮不甘,脉必微细,头必沉沉,遇阴则痛,逢寒亦痛。”参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