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足少阴肾经

足少阴肾经

十二经脉之一。代号KI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肾足少阴之脉,起于小指之下,邪走(《素问·阴阳离合论》王注引《灵枢》文作“斜趣”)足心,出于然谷之下,循内踝之后,别入跟中,以上踹内,出腘内廉,上股内后廉,贯脊,属肾,络膀胱;其直者,从肾上贯肝膈,入肺中,循喉咙,挟舌本;其支者,从肺出络心,注胸中。”本经自足小趾的下边起始,斜行到足掌心中(涌泉),出行到然骨(舟骨粗隆)的下面,沿着内踝后方,分布在足跟中,由此向上在三阴交处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相会,然后行至腓肠肌内,浅出腘窝内侧(阴谷),沿大腿内侧后边向上,穿过脊柱,属于肾脏,联络膀胱。它直行的主干,从肾脏出来,向上穿过肝脏和膈肌,进入肺部,沿着气管喉咙,到舌根两侧。它的支脉,从肺脏出来,联络心,流注到胸中。脉气由此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。本经发生病变,主要表现为饥不欲食,面色发黑,喘息气逆,咳唾有血,目花,心悸,惊恐;口舌干燥,咽喉肿痛心烦心痛黄疸肠澼,脊柱、大腿内后廉痛,下肢肌肉萎缩,足底灼热疼痛等(图74)。

图74

猜你喜欢

  • 菊根

    出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。或野菊C.indicumL.的根。解毒,利水。①治疗疮,喉癣,癃闭。内服:煎汤,30~60克,或捣汁和酒服

  • 疟痞

    病名。亦称疟母。见《鸡鸣录》。《症因脉治·疟母》:“即痰血痃癖也。疟久不愈,胸腹胁肋,有癥瘕痞癖,为患不瘥,此疟母之症也。”本症即慢性疟疾或疟疾反复发作所致的肝脾肿大。详见疟母条。参见痞条。

  • 肥疮

    病名。头皮癣疾之一。出《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二。由脾胃湿热蕴蒸,上攻头皮所致;或因接触传染而得。初起头皮毛发根部有小丘疹或小脓疱,形如粟米,破出黄水。逐渐形成硫磺色碟形黄痂,中央凹陷,有毛发贯穿,黄痂落后

  • 人参理中汤

    见《校注妇人良方》卷二十。即理中汤第一方,见理中汤条。

  • 神仙一把抓

    《疡医大全》卷三十七方。黄丹一两,樟脑五钱。为末,蜜调匀,涂患处。治烫火伤,杖疮。

  • 真反

    反治法之一。使用寒凉药治疗寒证,或使用温热药以治热证,称为真反。例如风火暴盛痰涎上涌、咽喉痺塞的风火症,本不能用热药,但此时以开闭为急,借用南星、巴豆、法夏等温药温开化痰,称为真反。但痰涎缓解之后,仍

  • 一赤散

    《证治准绳·疡医》卷六方。大黄、赤石脂、煅石膏各等分。为末,先挑破患处,然后掺药。治伤损敷药后起泡者。

  • 寒积吐

    病证名。指寒邪积滞胃中而致的呕吐。多因乳幼儿沐浴受凉,风寒由肌表入胃,寒邪积滞不化,气逆而吐所致。明·邓景仪《医经会解》:“寒积吐,清浊混出,不作腥臭,吐汁久澄,清浮浊底。”临床可伴有面唇苍白,形寒、

  • 七情泻

    病证名。指因情志刺激过度所致的泄泻。《医学入门·杂病》:“七情泻腹常虚痞,欲去不去,去不通泰。”《景岳全书·泄泻》:“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,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,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,此肝脾二脏之病也

  • 脾气主升

    脾的功能特点。脾气能将饮食精微、津液上输于肺,再输布于其他组织器官而化生气血,营养全身。它的功能特点上升水谷精微,与胃主降浊相对而言。参见脾主升清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