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郁冒

郁冒

证名。①指昏冒神志不清的病证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郁冒不知人者,寒热气乱于上也。”《伤寒论·辨厥阴病脉证并治》:“下利,脉沉而迟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,必郁冒汗出而解,病人必微厥,所以然者,其面戴阳,下虚故也。”《医学入门》卷四:“郁冒不仁不省。郁乃气不舒,冒乃神不清,俗谓之昏迷也。经曰:诸虚乘寒则为厥。郁冒不仁,言寒气乘虚中人,如物蒙罩其首,恍惚不省人事,比之眩昏更重。太阳少阳病头痛眩冒,时加结胸痞硬者,人参三白汤加川芎天麻、吐下虚烦气冲眩冒身摇者,茯苓桂术甘草汤少阴症,脉沉迟,面微赤,身微热,下利清谷者,必郁冒汗出,理中四逆汤甘草干姜汤选用,血虚者,人参养荣汤加天麻,如下利止头眩,时时自冒者,难治;太阳病下之不愈,因复发汗,表里俱虚,其人必冒汗自出,则表和而愈。又痰饮郁冒厥逆者,三生饮;感湿头重眩晕者,芎术除眩汤。又有头重二证,太阳不能举者,宜发散;易病不能举者,宣补真元。妇人新产血虚挟寒必冒,见产后。”②指血厥。《普济本事方》卷七:“郁冒,亦名血厥。”详该条。参见厥证郁厥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杨天惠

    【生卒】:1048~1118【介绍】:宋代文人。郫县(今四川郫县)人。著《附子传》,对附子的栽培及医疗作用论述较详。

  • 热遏

    遏,抑郁、阻遏。即热被郁遏于内。参热郁条。

  • 双缠风

    病名。《喉科秘诀》卷下:“初起耳下一边肿大,或两边肿,连颈下俱肿痛,身作寒热。此因风热上攻。”治宜疏风清热,消肿解毒。用普济消毒饮、防风通圣散等加减。

  • 后神聪

    经外奇穴名。出《类经图翼》。位于头部中线,当前、后发际连线的中点处;或于百会穴后1寸取穴。主治中风,头痛,眩晕,癫痫等。沿皮刺0.3~0.5寸。艾炷灸1~3壮;或艾条灸3~5分钟。

  • 山木蟹

    见《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》。为莽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雀啄灸

    悬起灸之一种。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在施灸部位上作一上一下忽近忽远的一种灸法。形如雀啄,故名。适用于昏厥急救及一般虚寒性疾病。本法热感较强,应避免灼伤皮肤。

  • 牙蜞风

    病名。见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一。《咽喉经验秘传》:“牙痈一名牙蜞风。初起有小块,生于根肉上,或上或下,或内或外,其状高硬。”即牙痈。详该条。

  • 蛔厥

    厥证之一。指因蛔而痛厥者。《金匮要略·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》:“蛔厥者,当吐蛔,令病者静而复时烦,此为脏寒,蛔上入膈,故烦,须臾复止,得食而呕又烦者,蛔闻食臭出,其人当自吐蛔。蛔厥者,乌

  • 经来潮热不食

    病证名。见《竹林女科证治》。指经来胃气不开,潮热旬日不思饮食。多因气血素虚所致。宜以开胃为主,用保和丸、逍遥丸。继以大补气血佐以滋阴,用十全大补汤酌加山茱萸、山药、丹皮、麦门冬、五味子。

  • 七情之一。属正常的情志活动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心在志为喜。”《素问·举痛论》:“喜则气缓。”但暴喜无度,则可成为致病因素。《灵枢·本神》:“喜怒无极则伤魄,魄伤则狂,狂者意不存。”《素问·阴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