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出《医学纲目》。又名血痢、赤痢。为热毒内迫于血,肠络损伤,血从下泄所致。治宜凉血止痢。用茜根汤。
书名。广州中医学院主编。本书是将1964年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的重印本改名者。书中除总论眼病诊疗外,对胞睑、两眦、白睛、黑睛、瞳神、眼科外伤及其他各种眼病分别作了介绍,内容简明扼要。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
理气法之一。是治疗气、痰、食、湿等病邪阻滞中脘的方法。症见脘腹胀闷、吞酸或吐酸水、嗳气等,用枳实、陈皮、姜半夏、炒莱菔子、煅瓦楞子等药。
温疫著作。5卷。明吴有性原撰,清刘奎评释。刊于乾隆五十一年(1786年)。刘氏以《温疫论》之次序不便观览,乃命其子刘秉锦将此书重予分类,刘奎结合个人经验,对《温疫论》予以增删评释。现存初刻本、《说疫全
证名。各种大量出血的总称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失血叙论》:“血不得循经流注,荣养百脉,或泣,或散,或下而亡反,或逆而上溢,乃有吐、衄、便、利、汗、痰诸证生焉。十种走失,无重于斯,随证别之,乃可施治。”
病名。见《济生方》。《内经》作“肠澼”,《伤寒论》称“下利”、“热利”,《肘后备急方》称“下痢”,《诸病源候论》称为痢病,《千金要方》称作“滞下”,后世多称痢疾。本病以腹部疼痛,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,里
出《脉经》。指小产。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出《儒门事亲》。又名奶癖。多由乳食太过,郁于肠胃,积热熏蒸而成。症见身瘦肌热,面黄腹大,或吐泻腹有青筋,两胁结硬如碗。宜以导滞清热为治。
【介绍】:见贾所学条。
书名。孙鼎宜编撰。初刊于1932年。共六种:《伤寒杂病论章句》、《伤寒杂病论读本》、《难经章句》、《明堂孔穴》(附《针灸治要》)、《脉经钞》、《医学三言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