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又称痰泄、痰积泄泻。《医学入门》卷五:“痰泻,或泻或不泻,或多或少,此因痰留肺中,以致大肠不固。”症见时泻时止,时轻时重,或下白胶如蛋白,头晕恶心,胸闷食减,腹中鸣响,脉多弦滑。治宜化痰祛湿,
书名。《沈氏尊生书》中的一种。6卷。清·沈金鳌撰于1774年。作者取玉尺所刻分寸“坚久不磨”可以作为标准,故题名“玉尺”。卷1求嗣、月经;卷2胎前;卷3临产、小产;卷4产后;卷5崩漏、带下;卷6妇人杂
病证名。见《原机启微》。即尘埃入目。
病证名。其素体阳虚,复感风寒,致齿牙疼痛。症见时恶风寒,患牙得热痛减,脉迟缓。治宜疏风散寒。方可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。参见牙痛条。
病因六淫之一。亦称湿气。湿为长夏的主气,故长夏多湿病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因于湿,首如裹。”参见湿气条。
见《急救异痧奇方》。即雷击散,见该条。
病名。《胎产秘书》:“凡妊娠胎冷,腹胀两胁,虚鸣脐下,疼痛欲泻,小便频数,大便虚滑,此因胎已成形,而多食瓜果生冷之物,或当风取凉,受非时之气,致令胎冷,子身不安,皮毛刺痛,筋骨拘紧,而母有此病,急宜安
书名。22卷。清·黄元御编撰。刊于1754年。黄氏认为《金匮要略》治内伤杂病,大旨以扶阳气、运化脏腑气血功能为主,而后世又有滋阴之说,遂推阐“阳自阴升,阴由阳降”之理,颇有见地;但在论治方面多从温燥立
证名。瞳神散大之边缘状似锯齿者。清·聂子因《眼科易简补编》:“金井锯齿,金井本圆而聚,此症虽圆而颇大,现出金井周围之弦如锯齿之状。”参见瞳神散大条。
病证名。出《外科理例》卷四。《证治准绳》卷之三:“……妇人内热,胁胀两乳不时作痛,口内不时辛辣,若卧而急起则脐下牵痛,此带脉为患。用小柴胡加青皮、黄连、山栀煎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