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阴汗

阴汗

证名。①指前阴阴囊及其附近处局部多汗。《医林绳墨·汗》:“阴汗者,谓至阴之处,或两腿挟中,行走动劳,汗出腥秽。”有因肝经湿热所致者。《张氏医通·汗》:“阴汗,阴间有汗,属下焦湿热龙胆泻肝汤加风药一、二味,风能胜湿也。或当归龙荟丸二妙散俱效。阴囊湿者,以炉甘石煅过扑之,密陀僧亦佳。”《兰室秘藏》用清震汤固真汤治阴汗,两丸如冰,前阴痿弱,小便黄,余沥臊臭,亦属湿热之症。有因肝肾亏损,湿热下乘者。《医略六书》卷二十:“酒色过度,湿热下乘则精血不藏,每多阴汗,宜滋肾凉肝。”用六味地黄汤加黄柏白芍。《奇效良方》卷四十五:“前阴如冰冷,并阴汗,两脚痿软无力。”宜补肝汤。有因肾虚阳衰而阴囊多汗者。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七:“有阴囊汗者,则为肾虚阳衰,宜安肾丸小安肾丸。”②多汗之属阴证者,常汗出而冷。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:“阴汗者,冷汗也。”多由阳衰阴盛所致。治以益气温阳为主,选用人参建中汤参附汤六味回阳饮等方。参冷汗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颊车骨

    骨名。又名牙钓、下腭骨。即下颌骨。

  • ①治法,出《素问遗篇·刺法论》。凡气血上逆,阳气过亢、虚火上炎所致的证候,可采用降法。如和胃降逆、滋阴降火、平肝潜阳等均属本法范围。②药物的沉降作用。如苏子、枳实、寒水石等。

  • 乌龙根

    见《广东中药》。为铁包金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疼舌症

    病名。《喉舌备要》:“此症生于舌之上下,缓缓发来,其舌粗硬如石结核,成脓者可治。如不结核,口舌日见短小,至二、三年后,舌忽失去,则虽有灵丹,不能治矣。此是内伤心经之症。”参见舌疳条。

  • 巴岩香

    ①见《中药志》。为海风藤之别名。②见《广西中草药》。为假蒟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
  • 麻毒攻目

    病名。为麻疹毒邪所引发,浊害清和之症。麻疹恢复期,疹点已退而白睛红赤转甚,羞明流泪,肿痛多眵,甚至黑睛生翳,失治可致丧明。治法:白睛红赤,羞明流泪者,宜疏风清肺,解除余邪,服泻白散加桑叶、薄荷、牛蒡子

  • 蒂丁

    见《焦氏喉科枕秘》卷一:“心火上冲,蒂丁卒然紫肿。”即悬雍垂。详该条。

  • 东医寿世保元四象草本卷

    医著。三卷。著者不详。以朝医特有的“统”论述。第一卷为四象泛论,分述四象人之性格、爱好等;第二卷为病变,分述四象人之病理生理、养生预防等;第三卷为药方,按太少阴阳四象辨症论治。载方90个。1984年延

  • 齿龋注

    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十九。即齿龋。详该条。

  • 风热腰痛

    病证名。腰痛之一。见《世医得效方·大方脉杂医科》。因风热之邪侵袭肾经所致。症见腰痛强急,牵连脚膝,口渴便秘,脉洪数。治宜祛风清热。可用败毒散,或大、小柴胡汤等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