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指伤寒邪传厥阴,阴阳消长的一种临床表现。由阴阳胜复所致。《伤寒论·辨厥阴病脉证并治》:“伤寒病,厥五日,热亦五日,设六日,当复厥,不厥者自愈。”《伤寒论条辨》:“厥五日,热亦五日,阴阳胜复无偏
骨名。指蝶骨大翼颞面。《医宗金鉴·正骨心法要旨》:“扶桑骨,即两额骨傍,近太阳肉内凹处也。”
指寒邪直接侵犯三阴经。《医学入门·伤寒》:“若不自阳经传来,直中三阴之经,初起厥逆,腹痛自利不渴,太阴自受寒也,上症加之呕吐,少阴自受寒也,又加之小便不利,厥阴自受寒也。”《景岳全书·伤寒典》:“若初
见医述条。
见《云南中草药选》。即青羊参,详该条。
病名。即鼓胀。《丹溪心法·鼓胀》:“鼓胀又名单鼓。”详鼓胀条。
病名。指由热毒积于心经致咽喉干燥疼痛,无痰涎,或气喘,饮食吞咽有碍,甚则呛食不下者为重症。《焦氏喉科枕秘》:“呛食喉风热积心,喉中干燥立时疼,更无痰涎多气喘,若还呛食命无存。”治宜顺气利膈汤、川桔散(
方书,85卷。朝鲜俞孝通、卢正礼、朴允德奉旨合纂。成书于1433年。广泛采摭中朝医籍,分类汇辑医方。所引中国医籍占绝大多数,大约有一百数十种方书,所引朝鲜医籍仅仅数种。该书卷首为“针灸法”,引《针灸资
经穴名。代号KI1。出《灵枢·本输》。别名地冲。属足少阴肾经。井(木)穴。位于足掌心,第二、三跖骨间,当路足时呈凹陷处;或于足底中线的前、中1/3交点处取穴。布有第二趾底总神经深层为足底弓。主治昏厥,
证名。《幼幼集成》:“小儿寒证有七:面白,粪青白,肚虚胀,眼珠青,吐泻无热,足胫冷,睡露睛。此皆虚寒,忌用寒凉。”《儿科醒》:“小儿属寒之症,有外感有内伤,有症变虚寒,三者不同,治法各异。”外感寒邪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