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震耳

猜你喜欢

  • 胁疔

    病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二。疔疮生于胁部者,证治见疔疮条。

  • 紫草快癍汤

    ①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集四方。又名紫草汤。紫草、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当归、川芎、芍药、木通、甘草、糯米。为粗末,每服二钱,水煎服。治痘疹血气不足,不能发出,色不红活等证。②《张氏医通》卷十五方。紫草、芍药

  • 十八剂

    方剂的作用、性味相结合的分类法。即轻剂、淡剂、清剂、解剂、缓剂、火剂、暑剂、湿剂、寒剂、燥(一作涩)剂、甘剂、平剂、温剂、和剂、调剂、补剂、荣剂、夺剂,共十八剂(见元·李汤卿《心印绀珠经》)。

  • 支正

    经穴名,代号SI7。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属手太阳小肠经。手太阳之络穴。位于前臂伸侧,阳谷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,距阳谷穴5寸处。一说“去养老一寸七分”(《针灸集成》)。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支,深层桡侧有前臂

  • 费友棠

    【介绍】:清代医生。字山寿。笠泽(今江苏吴江)人。辑《急救应验良方》(1872年刻行)、《急救痧证全集》(1883年刻行)等书,主张用针灸法治疗痧证及急证。

  • 胃泄

    病名。又称胃泻。出《难经·五十七难》。《儒门事亲》:“胃泄者,饮食不化,完谷出,色黄。风乘胃也,宜辛剂之类。”《宣明论方·濡泄证》:“胃泄如随气而下利,豆蔻散主之。”如因肠胃积滞未去,可用通下。《素问

  • 吴溶堂

    【介绍】:见吴宁澜条。

  • 足踵

    出《类经图翼》。位置同女膝穴,见该条。

  • 颧疔

    病名。见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又名颧骨疔、赤面疔。多因胃经积火成毒而生。不论左右,初如粟米色黄,次如赤豆,顶凹坚硬,按似疔头,麻痒疼痛。刃宜蟾酥丸,次服黄连消毒饮。外治法同疔疮。

  • 郤暑调元法

    《时病论》卷四方。又名雷氏却暑调元法。煨石膏四钱,滑石、茯苓各三钱,制半夏一钱,东洋参、麦门冬各二钱,粉甘草六分,粳米一撮。水煎服。治暑热极盛,元气受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