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霍乱

霍乱

病名。出《灵枢·五乱》。俗称触恶。泛指突然剧烈吐泻,心腹绞痛的疾患。《诸病源候论·霍乱病诸候》:“霍乱者,由人温凉不调,阴阳清浊二气有相干乱之时,其乱在于肠胃之间者,因遇饮食而变发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霍乱源流》:“皆由中气素虚,或内伤七情,或外感六气,或伤饮食,或中邪恶、污秽气及毒气,往往发于夏秋。”①指剧烈吐泻有传染性的病症。《伤寒溯源集·霍乱证治》:“此皆六气胜复之变也,……或为诸寒湿间气客气所胜者亦然,且尤于阴晴风雨,酷暑暴寒之中,每每有之。一家之中,一里之内,或阖境皆然,乃时行寒湿也。”症见突然心腹绞痛,上吐下泻,躁乱烦闷,甚则转筋手足厥逆等。治宜温阳散寒为主,如附子理中汤急救回阳汤解毒活血汤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等。外治可用刺法熨法刮痧法等。危重时宜中西两法结合抢救。②指严重吐泻的病症。多因暑天感湿,或饮食失节所致。《医学入门》卷二:“三焦水谷道路,邪在上焦,吐而不利,邪在下焦,利而不吐,邪在中焦,上吐下利。病因饮食不节,清浊相干,阴阳乖隔,轻者止曰吐利,重者挥霍扰乱,乃曰霍乱。”《医学心悟》卷三:“又有暑天受湿,呕吐泻利,发为霍乱。此停食伏饮所致。宜分寒热治之,热者口必渴,黄连香薷饮主之;寒者口不渴,藿香正气散主之。”根据病因与症状不同,有干霍乱湿霍乱暑霍乱热霍乱等,详各该条。本证可见于霍乱、副霍乱、嗜盐菌性胃肠炎等疾患,也可见于某些食物中毒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胞衣

    又名胎衣、混元母、混元衣、混沌衣、紫河车、水衣、子衣、儿衣。即胎盘和胎膜的总称。药用功能大补精血。见《本草纲目》五十二卷。

  • 白崩

    病名。出《脉经》。指崩下血内有大量白色液体,质稀如水或如粘胶等。多因忧思过度,劳伤心脾,或因虚冷劳积伤于胞脉所致。劳伤心脾者,兼见心悸气短,失眠,饮食少进。治宜养心安神,健脾。方用平补镇心丹,用人参或

  • 肾虚自汗

    自汗证之一。《证治汇补·汗病章》:“肾虚自汗,潮热咳嗽。”《医略六书杂病证治》卷二十:“肾虚自汗,夜热骨蒸。”治宜滋肾以固封藏,可用都气丸、五味子汤等方。参见自汗条。

  • 伏梁

    古病名。①指心积症。《灵枢·邪气藏腑病形》:“心脉,……微缓为伏梁,在心下,上下行,时唾血。”《难经·五十四难》:“心之积名曰伏梁,起脐上,大如臂,上至心下。久不愈,令人病烦心。”治宜伏梁丸等方。参心

  • 郭稽中

    【生卒】:十二世纪初【介绍】:宋代医家。曾任医学教授。以善长治疗产科闻名,用药常有奇效。曾将《产论》一书共二十一篇补辑家藏和个人验方于各论之后,编成《妇人产育保庆集》1卷,已佚。

  • 刘词

    【介绍】:宋代人。著有《混俗颐生录》二卷,已佚。

  • 钩虫草

    见《广西药用植物图志》。为土荆芥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催命疬

    病名。即环颈而生破溃难敛的瘰疬。出《疡科全书》。病势凶险,多因瘰疬治疗不当而致。

  • 露剂

    药物剂型之一。药物加水蒸馏,收集所得的澄明、具芳香性的液体。如金银花露(单味成药)。

  • 滞下

    痢疾的古称。见《千金要方》卷十五。因痢下脓血粘腻,排便滞涩难下,故名。《景岳全书》卷二十四:“痢疾一证……因其闭滞不利,故又谓之滞下。”多由湿火、气食积滞所致。《医学入门》卷五:“湿火滞于肠中,故名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