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邵氏医书三种》之一。14卷。清·邵登瀛撰。撰年不详。邵氏首叙温热论,继则根据四时发病情况,阐述春温、湿温、湿病、暑、疟、伏暑晚发、冬温等以温热病为主的多种病证。书中除引述《内经》、《伤寒杂病论》等古
见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。为杜鹃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又名皮硝。为矿物芒硝经加工而得的粗制结晶。苦、咸,寒。入胃、大肠经。泻热,通便,软坚。①治实热积滞,腹胀便秘。入汤剂或开水溶化服,4.5~9克。②治小儿食积,外敷脐部;乳痈初起及哺乳
经穴名。代号DU19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交冲。属督脉。位于头正中线,百会穴后1.5寸;即入后发际5.5寸处。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左右枕动、静脉分支。主治头痛,目眩,失眠,癫狂,癫痫等。沿皮刺0.5~
病证名。指脐以上腹部疼痛。《医学从众录·心痛续论》:“大腹痛者,乃太阴脾土之部。”《证治汇补》:“腹痛乃脾家受病,或受有形而痛,或受无形而痛。盖暴伤饮食,则胃脘先痛而后入腹;暴触怒气,则两胁先痛而后入
即扁桃体。位于喉腔内咽前柱(舌腭弓)和咽后柱(咽腭弓)之间,左右各一。与悬雍垂、舌根等组成喉关。
【介绍】:见唐宗海条。
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峻明。履贯未详。撰有《金匮要略正义》(又称《金匮读本》)。
瘴疟之一。《瘴疟指南》卷上:“瘴病初起,发热头痛,或呕逆,或不呕逆,兼证虽多,惟以其神昏不能言,但噫噫作声,或全不作声,谓之痖瘴,此热瘴之甚者。”痖瘴多属危证。治当散其血,宜急用麦冬汤调黑神散救治。如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刺楸树皮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