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黄疸

黄疸

病证名。古代亦称黄瘅。主要表现为目黄皮肤黄、小便黄。《素问·平人气象论》:“溺黄赤安卧者,黄疸。”“目黄者曰黄疸。”《灵枢·论疾诊尺篇》:“身痛而色微黄,齿垢黄,爪甲上黄,黄疸也。”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认为其发病多由瘀热与湿相搏,不得泄越所致;也有因寒湿在里不解所引起者。本病有属阴属阳,在脏在腑之分。《临证指南医案·疸》:“黄疸,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,病以湿得之,有阴有阳,在腑在脏。阳黄之作,湿从火化,瘀热在里胆热液泄……熏蒸遏郁,侵于肺则身目俱黄,热流膀胱,溺色为之变赤,黄如橘子色,阳主明,治在胃。阴黄之作,湿从寒水,脾阳不能化热,胆液为湿所阻,渍于脾,浸淫肌肉,溢于皮肤,色如熏黄,阴主晦,治在脾。”一般把黄疸分成阳症和阴症两大类,称为阳黄和阴黄。历代又有五疸、三十六黄、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。详各条。黄疸可见于肝细胞损伤、坏死,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、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虚家

    指平素体质虚弱的人。《伤寒论·辨厥阴病脉证并治》:“诸四逆厥者,不可下之,虚家亦然。”

  • 徐用和

    【介绍】:见徐文中条。

  • 太阴为开

    经脉生理特点。出《灵枢·根结》。太阴主三阴之表,故为开。

  • 甘露点滴

    蒙医书。伊舍巴勒只尔用藏文著于十八世纪。重点论述各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以及温泉浴等治疗技术。并对“六基证”理论作了进一步论述。现存木刻本。

  • 不怕日草

    见《泉州本草》。为鹿角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黑疔症

    病名。见《喉舌备要》。《喉科方论》:“此症发在喉中,左右舌俱黑色,此是肾经传来不治之症。患是症者,必大寒大热,盖伤色过度,肾绝故也。”治宜滋肾养液。用左归饮、六味地黄汤等加减。

  • 四诊法

    书名。《医学六要》之一。明·张三锡纂。本书介绍四诊,但内容偏重于切脉。编者分析了浮、沉、迟、数等30脉的脉象、主病,对切脉部位、脏腑分部、持脉法、平脉、病脉、相类脉、危脉、妇人脉等均有简要的论析。并重

  • 徐之才

    【生卒】:492~572【介绍】:南北朝时期北齐医家。字士茂。丹阳(今江苏镇江)人。出身于世医家庭,父雄,以医术名闻于时,之才医术高明,多活动于上层封建统治阶级之中。对于天文学、医药学都有一定研究,尤

  • 十八喉风

    病证名。见《外科正宗》卷二。古人按喉病见症之不同把喉证归纳为十八种临床类型,称为十八喉风。《喉科秘旨》分喉风为十二证:《喉科指掌》分为十六证;《重楼玉钥》分为三十六种喉风。详见喉风及有关各条。

  • 胎嗽

    出《幼科发挥》。即百晬内嗽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