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药材>黍根

黍根

《中药大辞典》:黍根

药材名称黍根

拼音Shǔ Gēn

出处《纲目》

来源为禾本科植物

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黍米"条。

性味《纲目》:"辛,热,有小毒。"

功能主治《纲目》:"治妊娠尿血。丹黍根、茎,煮汁服,利小便,止上喘。"

复方治腹水胀满:鲜赤黍根二两,砂仁二钱。开水适量,冲炖,饭后服。(福建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黍根

药材名称黍根

拼音Shǔ Gēn

英文名Broomcorn Millet root

出处出自《本草纲目

来源药材基源:禾本科植物黍的根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nicum miliaceum. L

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洗净,晒干。

原形态黍,一年生栽培草本。秆粗壮,直立,单生或少数丛生,高60-120cm,有时有分枝,节密被髭毛,节下具疣毛。叶鞘松弛,被疣基毛;叶舌长约1mm,具长约2mm的纤毛;叶片线状披针形,长10-30cm,宽达1.5cm,具柔毛或无毛,边缘常粗糙。圆锥花序开展或国交紧密,成熟后下垂,长约30cm,分枝具角棱,边缘具糙刺毛,下部裸露,上部密生小枝与小穗;小穗卵状椭圆形,长4-5mm;颖纸质,无毛,第1颖长为小穗的1/2-2/3,先端尖,具5-7脉,第2颖与小穗等长,通常具11脉,其脉先端渐汇合成喙状;第1外稃形似第2颖,具11-13脉,内稃薄膜质,较短小,长1.5-2mm,先端微凹。谷粒圆形或椭圆形,长约3mm,乳白色或褐色。花、果期7-10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我国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华南、西南以及华东等地山区都有栽培。

资源分布:我国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华南、西南以及华东等地山区都有栽培。

化学成分根中含维生素(vitamin)K1,糖(sugar),其中蔗糖(sucrose)和葡萄糖(glucose)含量低于0.1%。

性味辛;热;有小毒

功能主治利尿消肿;止血。主小便不利;脚气;水肿;妊娠尿血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30-60g,砂仁6g,开水适量,冲炖,饭后服。(《中药大辞典》)

复方治腹水胀满: 鲜亦黍根二两,砂仁二钱。开水适量,冲炖,饭后服。 (福建)

各家论述《纲目》:治妊娠尿血。丹黍根、茎,煮汁服,利小便,止上喘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金槐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金槐药材名称金槐拼音Jīn Huái别名十二槐花出处《贵州草药》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小叶假糙苏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原形态亚灌木,高30~80厘米。茎直立,方形,有棱,棱之间凹隙较

  • 驴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驴肉药材名称驴肉拼音Lǘ Ròu出处《千金·食治》来源为马科动物驴的肉。原形态驴(《说文》),又名:漠骊(《纂文》),毛驴。体形如马而较小,成横的长方形。头大,眼圆

  • 西桦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西桦药材名称西桦别名西南桦木、蒙自桦木来源桦木科西桦Betula alnoides Buch.-Ham. ex D. Don,以叶入药。生境分部浙江、广西、云南。功能主治解毒,敛口

  • 美丽胡枝子

    药材名称美丽胡枝子拼音Měi Lì Hú Zhī Zǐ别名三妹木、假蓝根、碎蓝本、沙牛木(《广西中草药》),夜关门、鸡丢枝、三必根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红布纱、马须草、马乌柴、羊古

  • 小距紫堇

    药材名称小距紫堇拼音Xiǎo Jù Zǐ Jǐn英文名all-grass of Appendiculate corydalis别名小草乌、雪上一枝蒿。出处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-补编》。来源药材基源

  • 一把香

    药材名称一把香拼音Yì Bǎ Xiānɡ别名长花荛花、黄狗头、藤构、构构麻、糯叶叶、香构来源瑞香科一把香Wikstroemia dolichantha Diels,以根入药。生境分部云南、四

  • 郎伞木

    药材名称郎伞木拼音Lánɡ Sǎn Mù别名珍珠盖罗伞、大罗伞、硬骨伞、高脚鸡腿、小罗伞、胭脂木、雀儿肾来源药材基源:为紫金牛科植物郎伞木的根或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disiael egans

  • 鹿角芦荟

    药材名称鹿角芦荟拼音Lù Jiǎo Lú Huì出处《植物名实图考》载有“象鼻草”,云:“生云南,一名象鼻莲。初生如舌,厚润有刺,两叶对生,高可尺余,边微内翁,外叶冬瘁,内叶即生,栽之盆玩,喜阴畏暵,

  • 米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米油药材名称米油拼音Mǐ Yóu别名粥油(《重庆堂随笔》)。出处《纲目拾遗》来源为煮米粥时,浮于锅面上的浓稠液体。性味《纲目拾遗》:"味甘,性平。"功能主

  • 龟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龟肉药材名称龟肉拼音Guī Ròu出处《别录》来源为龟科动物乌龟的肉。原形态形态详"龟版"条性味甘咸,平。①《食疗本草》:"温,味酸。"②《日用本草》:"味酸,温,有小毒。"③《纲目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