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药材>云防风

云防风

药材名称云防风

拼音Yún Fánɡ Fēnɡ

别名竹叶防风、鸡脚暗哨、鸡足防风、西防风

来源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竹叶西风芹、松叶西风芹和多毛西风芹的根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esli mairei Wolff

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季采挖,除去茎叶及泥土,晒干后,扎成把,再晒干。

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高20-80cm。全株光滑无毛。根圆柱形,不分枝或1-2分枝,灰褐色,表面不平整,味略甜,根颈粗短,残留众多短小叶鞘纤维。茎单一,中部以上有少数分枝,圆柱形,粗2-4mm,光滑无毛。基生叶2至多数;叶柄长至18cm,叶片稍革质,略带粉绿色,一至二回三出式分裂,第一回羽片分裂处呈关节关,椭圆形至线状披针形,先端急尖,长2-12cm,宽2-12mm,偶至4cm,全缘,边缘反曲,近平行脉3-10条,表面叶脉稍突起,背面叶脉显着突起;茎中部叶与基生叶相似,裂片稍狭,上部叶线形,常不分裂;序托叶短小,线形。伞辐5-7,长1.5-3.5cm;小总苞片6-10,基部联合,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;小伞形花序有花12-18;花瓣黄色或淡黄色,近方形、长圆形或肾形,有3条棕红色脉纹,以中间一条最显着;萼齿细尖;花柱基圆锥形,较厚,有缺裂。分生果卵状长圆形,略带紫色,横剖面略呈五角形,背棱细,稍突起;每棱槽,内有油管1-2,合生面有油管4。花期8-9月,果期9-10月。

本种与竹叶西风芹的区别为:叶片为二至四回三出式全裂,末回裂片狭线形,极少为线状披针形,长0.7-6.5cm,宽达3mm。

本种与前2种的区别为:叶片3全裂,不成羽状分裂,裂片线状披针形,长7-13cm,宽5-10mm;主脉突起,两面有白色短硬毛,以前面边缘及脉上较多;茎上叶细小,线状披针形。花序梗有毛;总苞片和小总苞片均5-7,密被白色粗毛;花瓣外面有白色柔毛。分生果卵状近球形,果柄密被白色粗毛;每棱槽内油管1,合生面油管2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200-3200m向阳山坡、稀疏林下、草丛中和旷地土坡。

生于海拔600-3100m的山坡、林下、灌丛或草丛中、也有生于干旱草坡的。

生于海拔1700-4500m的山坡草丛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西南及广西等地。

分布于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分布于云南省西北部。

性状性状鉴别 (1)竹叶西风芹 本品略呈圆锥形或类圆柱形,微弯曲,少分枝,长10-18cm,直径0.5-1cm。表面凹凸不平,红褐色或灰褐色,有细纵纹及稀疏的扁平皮扎和须根痕。根头部粗短,有横纹,被覆多数短小枯鞘纤维。质坚实,易折断,断面不平坦,显菊花心,皮部黄白皮,占根的大部分,散生棕色油点,接近木部龙多,木部淡黄色。气香,味微甜。

以根条粗壮、断面黄白色,油点多,气香,味甜者为佳。

(2)松叶西风芹 根状部短,上端被覆较长枯鞘纤维。根表面棕色或棕红色,断面皮部疏松,有裂隙。气微香,稍带甜味。余同上。

(3)多毛西风芹 根头部粗短或稍长。根圆锥形,较短,木质化,表面茶褐色。气微弱,味淡略甜。余同上。

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:(1)竹叶西风芹 木栓细胞10-15列,直径22-62(17)μm。韧皮部油管多数,直径40-60(153)μm,上皮细胞5-10(14)个,身线1-2列,于韧皮部外侧稍弯曲。木质部导管均为网纹,直径20-55μm,导管分子长103-153μm,端壁平或一端不尖。木薄壁细胞非木化。演粉粒甚多,直径5-15μm,多数呈圆球形至卵形,少数盔形,脐点呈点状或星状,层纹不可见,偶见2-3粒合成的复粒,分布于韧皮部与木质部薄壁细胞内。

(2)松叶西风芹 木栓细胞5-11列,直径20-83μm。韧皮部油管多数,直径40-62-(186)μm,上皮细胞5-12个,油管含橙黄或橙红色物质。木质部导管均为网纹,直径14-48μm,导管分子长70-270μm,木化,有的导管中充满棕红色侵填体,木质部内侧少数薄壁细胞木化或微木化。射线细胞单列,于专皮部外侧呈波状弯曲。淀粉粒多数,直径3-10μm,常呈多角形,少数球形脐点状或短缝状,亦可见数个分粒组成的复粒。

化学成分竹叶西风芹含北美芹素(pteryxin),丝立尼亭(selinidin),香柑内酯(bergapten),花椒毒素(xanthotoxin),3'-O-当归酰基亥茅酚(3'-O-angeloylhamaudol),十七碳-1,8-二烯-4,6-二炔-3, 1O-二醇(heptadeca-1,8-dien-4,6-diin-3,10-diol),人参三醇(panaxynol)。竹叶西风芹的根中含有邪蒿二醇(seselidiol),异食用当归素(isoedultin),白花前胡定(peucenidin),二氢山芹当归酸酯(columbianadin),5-甲氧基补骨脂素(5-methoxypsoralen),补骨脂素(psoralen),乙酰伞形花内酯(acetylumbelliferone),表紫花前胡醇(3'-epidecursinol)。

性味味辛;微甘;性微温

归经归肺;肝;脾经

功能主治祛风胜湿;止痛止痉。主感冒;头痛;牙痛;胃脘胀痛;泄泻;风湿痹痛;瘫痪;破伤风;惊风;风疹;湿疹;疮肿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3-9g;或研末;或泡酒。外用:适量,煎汤洗。

注意体虚多汗者禁服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柔软石韦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柔软石韦药材名称柔软石韦拼音Róu Ruǎn Shí Wéi别名石岩金(《峨嵋药植》),小经刀草、小石韦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。出处《峨嵋药植》来源为水龙骨

  • 芭蕉花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芭蕉花药材名称芭蕉花拼音Bā Jiāo Huā出处《日华子本草》来源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花蕾或花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芭蕉根"条。性味甘谈微辛,凉。①《滇南本草》:&q

  • 火索麻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火索麻药材名称火索麻拼音Huǒ Suǒ Má别名假芝麻、癞皮树、火索木、坡皮麻、鞭龙来源梧桐科山芝麻属植物扭蒴山芝麻Helicteres isora L.,以根入药。秋冬

  • 蜘蛛蜕壳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蜘蛛蜕壳药材名称蜘蛛蜕壳拼音Zhī Zhū Tuì Ké别名蜘蛛壳(《备急方》)。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圆网蛛科动物大腹圆网蛛的蜕壳。原形态动物形态详"蜘蛛&

  • 冻绿刺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冻绿刺药材名称冻绿刺拼音Dònɡ Lǜ Cì别名鸭屎树、野苦楝子、洞皮树、臭李子、老鹤眼出处《湖南药物志》来源为鼠李科植物圆叶鼠李的茎叶、根皮。 夏、秋采收。晒干。

  • 乌木屑

    药材名称乌木屑拼音Wū Mù Xiè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柿科植物乌木的木屑。原形态乌木(《纲目》),又名:乌文木、翳木(崔豹《古今注》),文木(《南方草木状》),乌樠木(《纲目》),

  • 醉针茅

    药材名称醉针茅拼音Zuì Zhēn Máo别名药老、药草、米米蒿来源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醉马草的全革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chnatherum inebrians(Hance)Keng采收和储藏:

  • 马蹄草

    药材名称马蹄草拼音Mǎ Tí Cǎo出处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薄叶驴蹄草的全草或根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高45~60厘米。根茎短,丛生白色须根。茎直立或斜上,中空。基生叶丛生,肾

  • 莙荙菜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莙荙菜药材名称莙荙菜拼音Jūn Dá Cài别名菾菜(《别录》),甜菜(《日华子本草》),牛皮菜(《滇南本草》),石菜(《本草求原》),杓菜、猪牳菜(《广州植物志》

  • 鲎尾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鲎尾药材名称鲎尾拼音Hòu Wěi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来源为鲎科动物东方鲎的尾部。功能主治①《本草拾遗》:"尾灰断产后痢。"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烧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