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药材>土黄连

土黄连

药材名称土黄连

拼音Tǔ Huánɡ Lián

别名鸡足黄连(《昆明药植调查报告》),三颗针(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)。

出处滇南本草

来源小檗科植物九莲小檗湖北小檗茎叶

原形态①九莲小檗,又名:石妹刺(《滇南本草》),蚝猪刺。

常绿灌木,高至2米。小枝微有棱,幼时带黄色,次年黄灰色或黄褐色。小枝具刺,刺坚硬,3分叉,长1~3厘米。叶簇生;硬革质,窄椭圆形至披针形或倒披针形,长3~8厘米,宽1~2厘米,先端锐尖或钝,基部楔形,边缘有刺状锯齿,多少反卷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,网脉不显。花鲜黄色,15~30朵,簇生,花梗长5~20毫米;小苞片3,卵形或披针形;萼片6,2轮,外轮披针形,内轮卵圆形,较花瓣长;花瓣6,卵圆形,先端微凹;雄蕊6,与花瓣对生;雌蕊1,卵状矩圆形,子房上位,柱头无柄.浆果,卵状矩圆形,长约7~8毫米,蓝黑色,表面被白粉,有短而明显的宿存花柱。

生于低山丘陵地带。分布湖北、云南,贵州、四川等地。

②湖北小檗

叶窄披针形,长2~3厘米,宽8~11毫米,有波状刺锯齿。花3~10朵簇生。浆果卵圆形,长8~10毫米,柱头几无柄。

生于山地灌丛中。分布湖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
性味滇南本草》:"味苦,性大寒。"

功能主治清热解毒,利小便。治腹泻,赤痢,火眼赤痛,齿龈肿痛,咽喉炎,热淋,痄腮,丹毒,湿疹。
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泻小肠经实火,胃中实火,利小便。止热淋疼痛,牙根肿疼,咽喉痛,小儿乳蛾,痄腮。"

②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"清热解毒,消炎抗菌。治目赤,亦痢,劳伤吐血,咽喉肿痛,腹泻,齿痛,耳心痛,跌打损伤红肿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根2~3钱,茎叶1~2两。外用:乳汁泡点眼或研末调敷。

复方①治暴亦火眼,肿胀疼痛:土黄连为太,泡人乳点之。(《滇南永草》)

②治急性肠胃炎,口腔咽喉炎,眼结膜炎:三颗针茎叶2两,煎水代茶饮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
③治无名肿毒,丹毒,湿疹,烫伤,跌打瘀肿:三颗针根、茎适量,刮去租皮,切片焙干,研细末,水调敷;或用麻油、凡士林调成30%软膏,凉一薄层于纱布上,敷贴患处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绿南星

    药材名称绿南星拼音Lǜ Nán Xīnɡ别名天南星、白南星、南星七、螃蟹七、三甫莲、蛇芋头、山苞谷、三角莲、三步跳来源药材基源:为天南星科植物刺柄南星的块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isaema as

  • 黄瓜子

    药材名称黄瓜子拼音Huánɡ Guā Zǐ别名哈力苏来源药材基源: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种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ucumis satiuus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成熟的果实,剖开,取出种子,洗

  • 假通草树皮

    药材名称假通草树皮拼音Jiǎ Tōnɡ Cǎo Shù Pí来源药材基源:为五加科植物纤齿柏那参的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rassaiopsis ciliata Dunn[Acan-thopana

  • 水边指甲花

    药材名称水边指甲花拼音Shuǐ Biān Zhī Jiɑ Huā别名入冬雪、水凤仙、华凤仙、水指甲、象鼻花来源凤仙花科水边指甲花Impatiens chinensis L.,以全草入药。生境分部广东、

  • 苦丁茶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苦丁茶药材名称苦丁茶拼音Kǔ Dīnɡ Chá出处《本经逢原》来源主要为冬青科植物枸骨和大叶冬青的叶。原形态①枸骨,详"枸骨叶"条。②大叶冬青,又名:波罗

  • 刺桐花

    药材名称刺桐花拼音Cì Tónɡ Huā别名鹦哥花(《天中记》)出处《本草图经》来源为豆科植物刺桐的花。功能主治《本草图经》:"主金疮,止血。"用法用量外用:研

  • 箬叶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箬叶药材名称箬叶拼音Ruò Yè别名辽叶(《纲目》)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箬竹的叶。原形态箬竹,又名:篃竹。秆高约75厘米。直径4~5毫米,圆筒形或顶端节间稍

  • 芒萁骨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芒萁骨药材名称芒萁骨拼音Mánɡ Qí Gǔ别名草芒、山芒、山蕨、虱槟草、乌萁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芒仔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,穿路萁。路萁子柴、鸡毛蕨、筲萁子柴、反

  • 旋覆花根

    药材名称旋覆花根拼音Xuán Fù Huā Gēn英文名root of Japanese Inula, root of Linearleaf Inula, root of British Inula出

  • 滇西风毛菊

    药材名称滇西风毛菊拼音Diān Xī Fēnɡ Máo Jú英文名all-grass of Bodinier's Saussurea别名八面风、天朋草、花戎芦出处始载于《青藏高原药物图鉴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