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药材>女萎

女萎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女萎

药材名称女萎

拼音Nǚ Wěi

别名木通[云南]、白木通[湖南]、粗糠藤、万年藤、穿山藤、小叶鸭脚力刚、钥匙藤

来源毛茛科铁丝莲属植物女萎Clematis apiifolia DC.,以根、茎藤全株入药。秋季采收,扎成小把,晒干。

性味辛,温。有小毒。

功能主治消炎消肿,利尿通乳。用于肠炎,痢疾,甲状腺肿大,风湿关节疼痛,尿路感染,乳汁不下。

用法用量3~5钱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女萎

药材名称女萎

拼音Nǚ Wěi

别名蔓楚(《唐本草》),牡丹蔓(《植物学大辞典》),山木通木通草、白木通、穿山藤、苏木通(《湖南药物志》),小叶鸭脚力刚、钥匙藤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。

出处李当之《药录》

来源毛茛科植物女萎。秋季采收,取地上茎,剥去祖皮,切段,晒干。

原形态落叶攀援藤本。茎近方形,紫色,被白色柔毛。3出复叶,对生,小叶卵形,长2~6.5厘米,宽1.2~5.5厘米,中间小叶较大,上部有时3裂,基部圆形,先端尖,边缘中部以上具2~3缺刻状钝齿,中部以下全缘,两面均被伏短白毛;叶柄细长。圆锥状聚伞花序;花白色,径约2厘米;萼片4,外面密被毛,内面无毛;无花瓣;雄蕊多数,花药较花丝短,黄色;心皮多数,被短毛,花柱有长白毛。瘦果狭斜卵形,长约5毫米,花柱不落而延长。花期8月。

生境分部生长山野,亦有栽培。分布湖南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
化学成分全草含槲皮素、有机酸,甾醇及少量生物碱。

性味《唐本草》:"味辛,温。"

功能主治治泻痢脱肛,惊痫寒热,妊妇浮肿,筋骨疼痛。

①李当之《药录》:"止下,消食。"

②《唐本草》:"主风寒洒洒,霍乱泄痢,肠鸣游气上下无常,惊痫,寒热百病,出汗。"

③《湖南药物志》:"治妊妇浮肿,项下瘿瘤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3~5钱;或入丸剂。外用:烧烟熏。

复方①治久痢脱肛:女萎(切)一升,烧熏之。(《产乳集验方》)

②治筋骨疼痛:女萎藤五钱,蔓性千斤拔五钱,路边荆三钱,老钩藤二钱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女萎

药材名称女萎

拼音Nǚ Wěi

英文名stem of October clematis

别名蔓楚、牡丹蔓、山木通木通草、白木通、穿山藤、苏木通、小叶鸭脚力刚、钥匙藤、花木通、菊叶威灵仙

出处李当之《药录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毛茛科植物女萎的藤茎、叶或根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lematis apiifolia DC.

采收和储藏:秋季开花时采收带叶茎蔓,扎成小把,晒干或随时采用鲜品。

原形态女萎,藤本。小枝密生贴伏短柔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1.5-7cm;三出复叶,小叶片卵形或宽卵形,长2.5-8cm,宽1.5-7cm,通常有不明显的3浅裂,边缘有锯齿,或有缺刻状的粗锯齿或牙齿,上面疏生贴伏短柔毛或无毛,下面通常疏生短柔毛,或仅沿叶脉生较密短柔毛。圆锥状聚伞花序,多花,花序梗、花梗密生贴伏短柔毛,花梗上小苞片小,钻形或无;两性花,直径1-1.5cm;萼片4,狭倒卵形,长7-8mm,白色,开展,两面有短柔毛,外面较密;花瓣无;雄蕊多数,无毛,长4-6mm,花丝比花药长约5倍;心皮少数,被短柔毛。瘦果狭卵形,长3-5mm,不扁,有短柔毛,宿存花柱羽毛状,长1.2-1.5cm。花期7-9月,果期9-10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50-1000m的山野林边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南部、安徽大别山以南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。

性状1.性状鉴别 茎类方形,长可达数米,缠绕或切段,直径1-5mm。表面灰绿色或棕绿色,通常有6条较明显的纵棱,被白色柔毛,质脆,易断,断面不平坦,木部黄白色,可见多数细导管孔,髓部疏松。叶对生,三出复叶,叶片多皱缩破碎,完整的叶片卵形或宽卵形,顶生小叶片较两侧小叶片大,常呈不明显的3浅裂,边缘有缺刻状粗锯齿或牙齿,暗绿色,两面有短柔毛。

总叶柄长2-9cm,常扭曲。有的带有花果。气微,味微苦涩。

2.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:为六角形。表皮细胞类长方形,切向延长。皮层较狭。中柱鞘纤维1-2层,断续相接成环(嫩茎无纤维);无限外韧型维管束,大小相间排列,形成层不明显,导管类图形或长圆形,多单个排列,直径50-250μm。髓部较小,约占茎的1/4-1/2,细胞类圆形。

化学成分根含乙酰齐墩果酸(acetyl Oleanolic acid),齐墩果酸(oleanoic acid),常春藤皂甙元(hederagenin),豆甾醇(stigrnasterol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;花、叶含槲素(quercetin),山柰酚(kaempferol)等黄酮类化合物。

鉴别理化鉴别 (1)取粗粉1g,加甲醇10ml,回流提取约15min,滤过。取滤液1ml,加醋酸铅试液1滴,溶液立即产生绿色沉淀。另取滤液滴于6cm圆形滤纸上,滴加氯仿展开,烘干,喷1%三氯化铝乙醇液,再烘干,紫外光灯下观察,中心部有黄绿色荧光。

(2)取粗粉2g,加甲醇20ml,回流20min,滤过。浓缩成3ml,吸取10μl点于中华层析纸上,以正丁醇-醋酸-水-氯仿(8:2:10:1)的上层液为展开刘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1%三氯化铝乙醇液,烘干,于紫外光灯下观察,可见棕色、蓝色、黄绿色3个斑点。

性味味辛;性温;小毒

归经归肝;脾;大肠经

功能主治祛风除湿,温中理气,利尿,消食。。主主治风湿痹证,吐泻;痢疾;腹痛肠鸣;小便不利;水肿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5~30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煎水熏洗。

注意本品内服剂量不可过大,否则可引起胃部不适,呕吐,腹泻,食欲大减,头痛,胸闷,四肢无力或面部浮肿。

各家论述1、李当之《药录》:止下,消食。2、《唐本草》:主风寒洒洒,霍乱泄痢,肠鸣游气上下无常,惊痫,寒热百病,出汗。3、《湖南药物志》:治妊妇浮肿,项下瘿瘤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南烛子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南烛子药材名称南烛子拼音Nán Zhú Zǐ别名南烛来源杜鹃花科乌饭树属植物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.,以干燥果实入药。性味微

  • 酒糟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酒糟药材名称酒糟拼音Jiǔ Zāo别名甜糟(《本草拾遗》),糟(《日华子本草》),红糟(《养生必用方》),酒醅糟、粕(《纲目》)。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来源为米、麦、高梁等酿酒后剩余的残渣。

  • 糙叶树

    药材名称糙叶树拼音Cāo Yè Shù别名牛筋树出处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来源为榆科植物糙叶树的根皮及树皮。原形态落叶乔木,高可达20米。树皮黄褐色,有灰斑与皱纹,老时纵裂,幼枝被平

  • 满江红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满江红根药材名称满江红根拼音Mǎn Jiānɡ Hónɡ Gēn出处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来源为满江红科植物满江红的根。功能主治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"润肺,止咳。治肺痨

  • 滇高良姜

    药材名称滇高良姜拼音Diān Gāo Liánɡ Jiānɡ别名良姜出处滇高良姜始载于《滇南本草》,名良姜。《植物名实图考》卷二十五芳草类载:“高良姜,滇生者,叶润根肥,破茎生葶,先作红苞,火焰炫目;

  • 冬瓜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冬瓜药材名称冬瓜拼音Dōnɡ Guā别名白瓜、水芝((本经)),蔬秬(《广志》),白冬瓜(《别录》),地芝(《神仙本草》),濮瓜(孟诜),蔬苽(《群芳谱》),东瓜(《羸涯胜览》),枕瓜

  • 三棱马尾

    药材名称三棱马尾拼音Sān Lénɡ Mǎ Yǐ别名三棱草、大三方草、仙鹤草来源药材基源:为莎草科植物镜子苔草的带根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rex phacota Spreng.采收和储藏:夏、

  • 波棱瓜子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波棱瓜子药材名称波棱瓜子拼音Bō Lénɡ Guā Zǐ别名色吉美多[藏语]来源葫芦科波棱瓜子Herpetospermum caudigerum Wall.,以种子入药。

  • 大蒜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大蒜药材名称大蒜拼音Dà Suàn别名蒜、蒜头来源为百合科葱属植物蒜Allium sativum L.以鳞茎入药。春、夏采收,扎把,悬挂通风处,阴干备用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全体具强

  • 臭菘叶

    药材名称臭菘叶拼音Chòu Sōnɡ Yè来源药材基源:为天南星科植物臭菘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ympIocarpus foetidus(L·)Salisb.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