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药材>小叶双眼龙

小叶双眼龙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小叶双眼龙

药材名称小叶双眼龙

拼音Xiǎo Yè Shuānɡ Yǎn Lónɡ

别名毛果巴豆桃叶双眼龙、细叶双眼龙、巡山虎

来源大戟巴豆属植物毛果巴豆Croton lachnocarpus Benth.,以入药。全年可采,洗净晒干备用或鲜用。

原形态常绿灌木,高1~2米。分枝少,被灰黄色星状毛。单叶互生,具长柄;叶片矩圆形或卵状矩圆形,长5~10厘米,宽1.5~2.5厘米,先端短尖、锐尖或稍钝,基部圆形,边缘的小锯齿上有腺体,在叶片基部两侧各有杯状腺体1个,长而明显,两面被星状毛,老时上面无毛。夏季开黄白色或淡绿色花,总状花序着生于枝顶,花序上被星状毛;花单性,雌雄同株;雄花花瓣矩圆形,有雄蕊10~12个;雄花花瓣小,钻形,子房被曲柔毛,花柱3枚,2裂。朔果扁球形,密被星状柔毛,成熟后裂成3瓣。

生境分部生于山坡、路旁或灌木林中。分布于我国南部各省区。

化学成分根显生物碱、酚类、三萜类反应。

性味辛、苦,温。有小毒。

功能主治祛风除湿、散瘀消肿。风湿关节痛,跌打肿痛,毒蛇咬伤。

用法用量3~5钱。水煎或浸酒服;外用适量,鲜叶捣烂敷患处。

注意孕妇忌服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小叶双眼龙

药材名称小叶双眼龙

拼音Xiǎo Yè Shuānɡ Yǎn Lónɡ

别名辣蓼(《生草药手册》),桃叶双眼龙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

出处《广东中药》Ⅱ

来源大戟科植物毛果巴豆叶、根。全年可采。

原形态灌木,高1~1.5米,被灰黄色星状柔毛。叶互生,纸质;矩圆形或卵状矩圆形,通常长5~8厘米,有时长于此数之2倍,宽2~3厘米,先端短尖或锐尖或稍钝,边缘小锯齿上有腺点,基部阔楔形,近叶柄部有2腺点;被柔毛,老时上面近秃净;叶柄长6~10毫米。花单性;总状花序顶生,长7~16厘米;苞片小,锥尖,全缘;雄花簇生花序的上部,直径约2毫米,萼5裂,花瓣5片,矩圆形,雄蕊10~12,着生于被毛的花盘上;雌花数朵生于花序基部,萼5裂,长2毫米,花瓣极小,锥尖,子房被毛,3室,每室有胚珠1颗,花柱2裂。蒴果径达1厘米,被星状茸毛与长的粗毛。花期5月。

生境分部生于山坡和灌丛中。分布我国南部。产广东。

性状干燥叶带有少部分嫩枝,叶纸质,矩圆形或卵状矩圆形,叶面秃净,暗红色,背面被星状毛,黄绿色;边缘锯齿上有腺点,基出3脉,侧脉羽状,每边3~4,近叶柄部有腺点。气微。以枝少、无杂质者佳。

化学成分根含生物碱、酚类与三萜。

性味辛苦,温。有毒。

①《广东中药》Ⅱ:"辛,温。有毒。"

②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辛苦,温。有小毒。"

功能主治①《广东中药》Ⅱ:"驱风解毒。治蛇咬伤,皮肤瘙痒,风湿脚痛。"

②《广东中草药》:"祛风去湿,散瘀止痛,消肿解毒。治风湿性关节炎,肌肉痹痛,产后风瘫,带状疱疹,跌打肿痛,脓肿,癝疽,毒蛇咬伤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3~5钱;或浸酒。外用:水煎洗,捣烂或研末调敷。

注意孕妇忌用。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小叶双眼龙

药材名称小叶双眼龙

拼音Xiǎo Yè Shuānɡ Yǎn Lónɡ

英文名Leaf of Hairyfruit Croton

别名细叶双眼龙、巡山虎、土巴豆鸡骨香、白养木、串珠林、山猪橇。

出处出自《广东中药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毛果巴豆的叶、根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roton lachnocarpus Benth.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。根,洗净,切片,晒干;叶,鲜用或晒干。

原形态毛果巴豆常绿灌木,高1-2m。幼枝被灰黄色星状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2-10mm,被星状毛;叶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,通常长4-10cm,但有时长为此数之2倍,宽1.5-4cm,先端短尖、锐尖或稍钝,基部阔楔形或圆形,近叶柄处有2具柄的盘状腺体,大而明显,叶缘有钝锯齿,并有具柄的小腺体,两面被星状毛,老时上面无毛。总状花序顶生,长7-15cm,被星状毛;花单性同株;苞片小,锥尖,全缘;雄花簇生花序的上部,直径约2mm;萼5裂;花瓣5,长圆形,淡绿色;雄蕊10-12,着生于被毛的花盘上;雌花数朵生于花序基部;萼5裂,长约2mm;花瓣极小,钻形,锥尖;子房被曲柔毛,3室,每室有胚珠1颗,花柱3,柱头2裂。蒴果扁球形,直径6-10mm,被星状茸毛与长的粗毛,成熟后裂为3瓣。花期5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溪边灌丛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
性状性状鉴别 单叶互生,具长柄;叶片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,长5-10cm,宽1.5-2.5cm,先端短尖、锐尖或稍钝,基部圆形,边缘的小锯齿上有腺体,在叶片基部两侧各有杯状腺体1个,长而明显;叶片呈枯绿色,两面被星状毛,老叶片上面无毛。气微,味辛、苦。

化学成分根含生物碱、酚类与三萜。

性味味辛;苦;性温;有毒

归经心;肺经

功能主治散寒除湿;祛风活血。主寒湿痹痛;瘀血腹痛;产后风瘫;跌打肿痛;皮肤瘙痒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9-15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,或研末调敷;或水煎洗。

注意孕妇忌用。

各家论述1.《广东中药》:驱风解毒。治蛇咬伤,皮肤瘙痒,风湿脚痛。

2.《广东中草药》:祛风去湿,散瘀止痛,消肿解毒。治风湿性关节炎,肌肉痹痛,产后风瘫,带状疱疹,跌打肿痛,脓肿,瘭疽,毒蛇咬伤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白冷草

    药材名称白冷草拼音Bái Lěnɡ Cǎo别名痨伤药、冷水七、冷水丹、红冷草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凤仙花科植物细柄凤仙花的根及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mpatiens leptocaulon Hook

  • 脆骨风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脆骨风药材名称脆骨风别名碎骨风、吊钟花、鸡白柴、茶条树、羊脆骨、青皮木来源铁青树科脆骨风Schoepfia jasminodora Sieb. et Zucc.,以全株入药。生境分

  • 七里香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七里香药材名称七里香拼音Qī Lǐ Xiānɡ别名满山香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箱》)。出处《修订增补天宝本草》来源为马钱科植物醉鱼草的根。8~9月采挖,晒干。生境分部产四川、湖南。性状根长

  • 伸筋草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伸筋草药材名称伸筋草拼音Shēn Jīn Cǎo英文名HERBA LYCOPODII别名石松、狮子尾、狮子草、绿毛伸筋、小伸筋、舒筋草来源本品为石松科植物石松Lycopodium jap

  • 五代同堂

    药材名称五代同堂拼音Wǔ Dài Tónɡ Tánɡ英文名Alangium faberi O-liv.var.platyphyllum Chun et How别名猴疳药;鸡肾棱木来源药材基源:为八角枫

  • 鲟鱼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鲟鱼药材名称鲟鱼拼音Xún Yú别名鲔(《诗经》),鮥(《毛诗传》),鮛鲔(《尔雅》),尉鱼、仲明鱼(陆玑《诗疏》),鱏(《尔雅》郭璞注),乞里麻鱼(《饮膳正要》)

  • 芭蕉头

    药材名称芭蕉头拼音Bā Jiāo Tóu别名芭蕉、牙蕉、板蕉来源芭蕉科芭蕉属植物芭蕉Musa basjoo Sieb et Zucc.,以根、茎和花入药。根及茎四季可采,洗净鲜用或晒干;夏秋

  • 红头翁

    药材名称红头翁拼音Hónɡ Tóu Wēnɡ别名蛆药、地皮消、地皮胶、刀口药来源爵床科芦莉草属植物芦莉草Ruellia drymophila (Diels) Hand.-Mazz.

  • 山鸢尾花

    药材名称山鸢尾花拼音Shān Yuān Wěi Huā来源药材基源:为鸢尾科植物山鸢尾的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ris setosa Pall.ex Link采收和储藏:7月花开时采,晒干或鲜用。原

  • 红马蹄草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红马蹄草药材名称红马蹄草拼音Hónɡ Mǎ Tí Cǎo别名马蹄肺筋草、接骨草、接骨丹[四川]、闹鱼草[云南]、金钱薄荷[浙江]、大驳骨草[广东]来源为伞形科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