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药材>浮小麦

浮小麦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浮小麦

药材名称浮小麦

拼音Fú Xiǎo Mài

来源禾本科小麦属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.的干燥轻浮瘪瘦的果实。果实成熟时采收,取瘪瘦轻浮与未脱净皮的麦粒,去杂质,筛去灰屑,用水漂洗,晒干。

性味甘,凉。

功能主治止虚汗,养心安神。用于体虚多汗,脏躁症。

用法用量3~5钱。生用或炒香用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浮小麦

药材名称浮小麦

拼音Fú Xiǎo Mài

别名浮水麦(《本草蒙筌》),浮麦(《纲目》)。

出处《本草汇言》

来源干瘪轻浮的小麦,水淘浮起者。

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小麦"条。

生境分部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。

性状干燥颖果呈长圆形,长约2~6毫米,直径约1.5~2.5毫米。表面浅黄棕色或黄色,略皱,腹面中央有较深的纵沟,背面基部有不明显的胚1枚,顶端有黄色柔毛。质坚硬,少数极瘪者,质地较软。断面白色或淡黄棕色。少数带有颖及稃。气无,味淡。以粒匀、轻浮,表面有光泽者为佳。

炮制拣去杂质,筛净灰屑,漂洗后晒干。

《纲目》:"焙用。"

性味甘咸,凉。

①《纲目》:"甘咸,寒,无毒。"

②《本草备要》:"咸,凉。"

功能主治治骨蒸劳热,止自汗盗汗。

①《本草蒙筌》:"敛虚汗。"

②《纲目》:"益气除热,止自汗盗汗,骨蒸虚热,妇人劳热。"

③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补心,止烦,除热,敛汗,利小便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3~5钱;或炒焦研末。

复方①治盗汗及虚汗不止:浮小麦,文武火炒令焦,为末。每服二钱,米饮汤调下,频服为佳。一法取陈小麦用干枣煎服。(《卫生宝鉴》)

②治男子血淋不止:浮小麦加童便炒为末,砂糖煎水调服。(《奇方类编》)

各家论述①《本草汇言》:"卓登山云,浮小麦系小麦之皮,枯浮无肉,体轻性燥,善除一切风湿在脾胃中。如湿胜多汗,以一、二合炒燥煎汤饮。倘属阴阳两虚,以致自汗盗汗,非其宜也。"

②《本经逢原》:"浮麦,能敛盗汗,取其散皮腠之热也。"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浮小麦

药材名称浮小麦

拼音Fú Xiǎo Mài

英文名Blighted Wheat, shriveled wheat, light wheat

别名浮麦

出处出自《本草汇言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小麦干瘪轻浮的颖果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riticum aestivum L.

采收和储藏:夏至前后,成熟果实采收后,取瘪瘦轻浮与未脱净皮的麦粒,筛去灰屑,用水漂洗,晒干。

原形态小麦,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,高60-100cm。秆直立,通常6-9节。叶鞘光滑,常较节间为短;叶舌膜质,短小;叶片扁平,长披针形,长15-40cm,宽8-14mm,先端渐尖,基部方圆形。穗状花序直立,长3-10cm;小穗两侧扁平,长约12mm,在穗轴上平行排列或近于科行,每小穗具3-9花,仅下部的花结实;颖短,第1颖较第2颖为宽,两者背面均具有锐利的脊,有时延伸成芒;外稃膜质,微裂成3齿状,中央的齿常延伸成芒,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略短,脊上具鳞毛状的窄翼;雄蕊3;子房卵形。颖果长圆形或近卵形,长约6mm,浅褐色。花期4-5月,果期5-6月。

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,为我国主要食粮之一。

性状性状鉴定:干瘪颖果呈长圆形,两端略尖。长约7mm,直径经2.6mm。表面黄白色,皱缩。有时尚带有未脱净的外稃志人稃。腹面有一深陷 的纵沟,顶端钝形,带有浅黄棕色柔毛,另一端成斜尖形,有脐。质硬而脆,易断,断面白色,四化建设性差。无臭,味淡。

以粒均匀、轻浮、无杂质为佳。

显微鉴别,颖果横切面:果皮与种皮愈合。果皮表皮细胞1列,壁较厚,平周壁尤甚;果皮中层细胞数列,壁较厚;横细胞1列,与果皮表皮及中层细胞垂直交错排列,有纹孔;有时在横细胞层下可见管细4胞。种皮棕黄色,细胞颓废皱缩,其内为珠心残余,细胞类方形,隐约可见层状纹理。内胚乳最外野为糊粉层,其余为富含淀粉粒的薄壁细胞。

粉末特征:白色,有黄棕色果皮小片。①淀粉粒为主扁平的圆形、椭圆形或圆三角状,直径30-40μm,侧面观呈双透镜状、贝壳状,宽11-19μm,两端稍尖或钝圆,脐点裂缝状;少复粒,由2-4或多分粒组成。②横细胞成片,细长柱形,长28-232μm,直径6-21μm,壁念珠状增厚。③果皮表皮细胞类长方形或长多角形,长64-220μm,直径16-42μm,壁念珠状增厚。④果皮中层细胞长条形或不规则形,壁念珠状增厚。⑤非腺毛单细胞,长40-950μm,直径10-30μm,壁厚5-10μm。

鉴别薄层角谱:取本品细粉0.1g,加70%乙醇1ml,冷浸过夜,上清液作点样用。并以果糖、蔗糖、棉子糠溶液做对照溶液。分别点样于硅胶G-1%CMC薄板上,以正丁醇-冰醋酸-水(4:1:5)上层液展开,展距10cm,重复1次。喷以a-萘酚硫酸溶液,加热后果糖、蔗糖、棉子糖显蓝紫色。

炮制拣去杂质,筛净灰屑,漂洗后晒干。《纲目》:焙用。

性味味甘;性凉

归经心经

功能主治除虚热;止汗。主止阴虚发热;盗汗;自汗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5-30g;或研末。止汁,宜微炒用。

注意《四川中药志》1960年版:“无汗而烦躁或虚脱汗出者忌用。”

复方①治盗汗及虚汗不止: 浮小麦,文武火炒令焦,为末。每服二钱,米钦汤调下,频服为佳。一法取陈小麦用干枣煎服。(《卫生宝鉴》)②治男子血淋不止: 浮小麦加童便炒为末,砂糖煎水调服。(《奇方类编》)

各家论述1.《本草汇言》:卓登山云,浮小麦系小麦之皮,枯浮无肉,体轻性燥,善除一切风湿在脾胃中。如湿胜多汗,以一、二合炒燥煎汤饮。倘属阴阳两虚,以致自汗盗汗,非其宜也。

2.《本经逢原》:浮麦消克敛盗汗,取其散皮膝之热也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小果金花茶叶

    药材名称小果金花茶叶拼音Xiǎo Guǒ Jīn Huā Chá Yè来源药材基源:为山茶科植物小果金花茶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melliamicrocarpa(S.L.MoetS.Z.Hua

  • 八宝茶

    药材名称八宝茶拼音Bā Bǎo Chá英文名root of Przewalsk Euonymus别名甘青卫矛。出处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卫矛科植物八宝茶的带翅枝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

  • 龙眼

    药材名称龙眼拼音Lónɡ Yǎn别名桂圆来源见"龙眼肉"。性味甘、平温、无毒。归经入心、脾、胃。功能主治补心脾,益气血,健脾胃,养肌肉。思虑伤脾,头昏,失眠,心悸怔忡,虚赢,病后或产后体虚,及由于脾虚

  • 干蕨鸡

    药材名称干蕨鸡拼音Gān Jué Jī别名金鸡尾来源药材基源:为卷柏科植物旱生卷柏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elaginella stauntoniana Spring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晒

  • 黄花补血草

    药材名称黄花补血草拼音Huánɡ Huā Bǔ Xuè Cǎo别名黄花矶松、金匙叶草来源蓝雪科补血草属植物金色补血草Limonium aureum (L.)Hill.(Static

  • 刺鸭脚木

    药材名称刺鸭脚木别名掌叶木、七加皮、鸭脚罗伞、空壳洞来源五加科刺鸭脚木Brassaiopsis glomerulata (Blume) Regel,以根、树皮、叶入药。生境分部广东、广西及西南地区。性

  • 鹿草

    药材名称鹿草拼音Lù Cǎo来源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鹿草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temmacantha carthamoides (Willd.) Dit-trich [Rhaponticum c

  • 小灰包

    药材名称小灰包别名小马勃、小马庇包、小药包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灰包目灰包科小灰包Lycoperdon pusillum Batsch ex Pers.,以子实体入药。生境分部夏、秋雨后,产生在草地上。分

  • 头顶一颗珠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头顶一颗珠药材名称头顶一颗珠拼音Tóu Dǐnɡ Yì Kē Zhū别名延龄草、芋儿七、狮儿七、三角七、头顶珠、天珠[果实]、地珠[根状茎]来源为百合科延龄草属

  • 红石耳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红石耳药材名称红石耳拼音Hónɡ Shí ěr别名石耳子、黄底石耳来源地衣类石耳科石耳属植物红腹石耳Gyrophora hypocrocina Jatta,以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