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药材>败毒草

败毒草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败毒草

药材名称败毒草

别名耳叶金毛裸蕨

来源蕨类裸子蕨科耳叶金毛裸蕨Gymnopteris bippinnata var. auriculata (Fr.) Ching,以根、全草入药。

生境分部辽宁、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陕西、河南、四川、云南。

性味苦,寒。

功能主治解毒止痒。主治风毒疮痒。

用法用量根3~5钱,水煎服,并用全草适量煎水洗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华本草》:败毒草

药材名称败毒草

拼音Bài Dú Cǎo

别名耳形金毛裸蕨、石龙草、阴兜药、白带药、白马风

来源药材基源:为裸子蕨科植物耳叶金毛裸蕨的根茎或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ymnopteris bipinnata Christ var.auriculata(Franch.)Ching[Gymnogramme vestita Hook.var.auriculata Franch.]

采收和储藏:全年或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
原形态植株高8-22cm。根茎横生,连同叶柄基部密被锈红色、线状披针形鳞片和白色柔毛。叶近簇生;叶柄铁丝状,坚硬,长5-10cm,栗色,从基部向上密生浅棕色长柔毛;叶片厚纸质,披针形,长5-15cm,宽1.5-4cm,先端羽片最大,长达3cm,一回羽状;羽片3-11对,互生,卵形或长卵形,基部心脏形,不对称,有时具小耳状突起,先端钝,基部具短柄,全缘,表面深绿色,疏被柔毛,背面密被锈色柔毛。孢子囊群线形,沿侧脉两侧着生,隐藏于柔毛之中;无囊群盖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900-2000m的山坡干旱的岩石上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西南及山东、河南、湖北等地。

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密生锈黄色狭披针形长鳞片。叶柄栗褐色,向上直至羽柄均有柔毛。叶片厚纸质,长5-15cm,宽1.5-4cm,单数一回羽状,羽片基部深心形,有时有1-2片小耳片,两面均有棕色长毛,侧脉多回分叉,小脉分离,或在近叶边偶联结成狭长网眼。孢子囊群沿侧脉着生,被柔毛覆盖。气微,味苦。

性味苦;寒

功能主治解毒;燥湿止痒。主风毒疮痒;湿疹;带下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根茎9-15g。外用:全草适量,煎水洗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牦牛胆结石

    药材名称牦牛胆结石拼音Máo Niú Dǎn Jié Shí来源偶蹄目牛科牦牛Poephagus grunniens (L.)[Bos grunniens L.

  • 金丝矮陀陀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金丝矮陀陀药材名称金丝矮陀陀别名千年矮、三角咪来源黄杨科粉蕊黄杨属植物粉蕊黄杨Pachysandra axillaris Fr anch.,以全株入药。夏秋采,洗净切碎,晒干或鲜用

  • 牡蛎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牡蛎肉药材名称牡蛎肉拼音Mǔ Lì Ròu别名蛎黄(《纲目》)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来源为牡蛎科动物近江牡蛎等的肉。化学成分近江牡蛎与大连湾牡蛎肉含糖元63.55%,牛磺

  • 胡豆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胡豆草药材名称胡豆草拼音Hú Dòu Cǎo出处《四川中药志》来源为唇形科植物无柄黄芩的全草。原形态直立草本。茎四方形,紫色,高25~35厘米。叶对生;三角状卵形,

  • 薜瓣

    药材名称薜瓣拼音Bì Bàn来源药材基源:为荨麻科植物褐脉楼梯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latostema brunnelnerve W.T.Wang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。原形态多年生

  • 冬珊瑚

    药材名称冬珊瑚拼音Dōnɡ Shān Hú别名珊瑚子、玉珊瑚、红珊瑚、野辣茄、野海椒来源茄科茄属植物珊瑚樱Solanum pseudocapsicum L.,以根入药。秋季采,晒干。性味咸、

  • 南川升麻

    药材名称南川升麻拼音Nán Chuān Shēnɡ Má别名小升麻来源药材基源:为毛茛科植物南川升麻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imicifuga nanchuanensis Hsiao采收和储藏:

  • 椰子浆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椰子浆药材名称椰子浆拼音Yē Zi Jiānɡ别名椰酒(《南越笔记》)。出处《海药本草》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椰子胚乳中的浆液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椰子皮"条。化学成分含葡

  • 地苏木

    药材名称地苏木拼音Dì Sū Mù别名过山龙、蕨萁钻石黄、鸡血莲(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),散血莲、凤尾七(《贵州药植目录》)。出处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来源为金星蕨科植物披针新月蕨的根茎

  • 苦菜根

    药材名称苦菜根拼音Kǔ Cài Gēn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菊科植物苦苣菜的根。功能主治《纲目》:"治血淋,利小便。"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~1.5两(鲜用)。摘录《中药大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