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药材>龙脑膏香

龙脑膏香

《中药大辞典》:龙脑膏香

药材名称龙脑膏香

拼音Lónɡ Nǎo Gāo Xiānɡ

别名婆律膏(《唐本草》),龙脑油(《南海药谱》),婆律香(《纲目》)。

出处《唐本草》

来源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脂

性味《南海药谱》:"性温,味苦。"

功能主治①《唐本草》:"主耳聋。"

②《南海药谱》:"摩一切风。"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龙脑膏香

药材名称龙脑膏香

拼音Lónɡ Nǎo Gāo Xiānɡ

英文名Borneolum

别名婆律膏、龙脑油、婆律香膏。

出处出自1.《唐本草》。

2.《南海药谱》:龙脑油,本出佛誓国,此油从树所取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Dtyobalanops aromatia Gaeth.f.的油树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ryobalanops aromatica Gaertn.f.

采收和储藏:从龙脑香树干的裂缝处,采取干燥的树脂,进行加工。或砍下树干及树枝,切成碎片,经水蒸气蒸馏升华,冷却后即成结晶。

原形态龙脑香树 常绿乔木,高达5m。全株无毛。树皮裂缝处带有溢出的龙脑结晶。叶互生,革质;叶片卵状椭圆形,先端急尖或渐尖,全缘,基部钝圆或阔楔形,上面亮绿色,背面灰绿色,主脉明显,侧脉网状。圆锥花序生于上部枝腋;花两性;花托肉质微凹;花萼5,覆瓦状排列,开花后继续生长;花瓣5,白色;雄蕊多数,离生,花药线状;雌蕊1,子房上位,3室,花柱丝状。干果卵圆形,果皮革质,花托呈壳斗状,边缘有5片翼状宿存花萼;种子1 -2颗,具胚乳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热带雨林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海洋群岛。

化学成分龙脑香的树脂和挥发油中含有多种萜类成分。主含右旋龙脑(borneol),还含左旋龙脑,左旋异龙脑(isoborneol),龙脑乙酸脂(bornyl acetate)左旋α-松油醇(α-terpineol)顺式的及反式的β-松油醇(β-terpineol),樟烯(camphene)α-及β-蒎烯(pinene),左旋柠檬烯(limonene),对-聚伞花素(p-cymene)等单贴和葎草烯(humulene),丁香烯(caryophylene)β(β-elemene)等倍半萜成分。还含常春藤皂甙元(hederagenin),龙脑香醇酮(dipterocarpol)即是羟基达玛烯酮Ⅱ(hydroxydammarenoneⅡ),龙脑香二醇酮(dryobalanone),古柯二醇(erythro-diol),达玛烯二醇Ⅱ(dammarenediolⅡ),奥寇梯木醇Ⅱ(ocotillolⅡ)龙脑香环氧醇酮(kapurone),龙脑香环氧二醇(kapurol),奥寇梯木酮(cocotillone)龙脑香三醇(dryobalanol),龙脑环氧烯酮(futabanone)以及齐墩果酸(oleanolic acid)齐墩果酮酸(oleanonec acid)马斯里酸(maslinic acid),阿江榄仁酸(arjunolic acid),积雪草酸(asiatic acid),麦珠子酸(alphitolic acid),齐墩果酸乙酸酯(oleanolic acidacetate),常春藤次酮酸(hederagonec acid),龙脑香醇酮酸(dryobalanoloic acid)11-氧积雪草酸甲酯(methyl 11-oxoasiatate),龙脑香内酯(dryobalanolide)等三萜类成分。

性味温;苦

归经肾经

功能主治祛风开窍。主耳聋

用法用量内服:入丸、散,0.15-0.3g。外用:适量,研末吹,或摩。

各家论述1.《唐本草》:主耳聋。

2.《南海药谱》:摩一切风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柑叶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柑叶药材名称柑叶拼音Gān Yè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芸香科植物茶枝柑或瓯柑等多种柑类的叶。化学成分蕉柑叶中含维生素C-187毫克%。性味《本草求原》:"苦,平,无毒。

  • 油桐

    药材名称油桐拼音Yóu Tónɡ别名三年桐、罂子桐、虎子桐来源大戟科油桐属植物油桐Vernicia fordii (Hemsl.)Airy Shaw,以根、叶、花、果壳及种子油入药

  • 酸藤木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酸藤木药材名称酸藤木拼音Suān Ténɡ Mù别名白背酸藤、通天霸、炮子藤(《陆川本草》),透地龙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鸡母酸,酸醋木、海底龙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

  • 野猪外肾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野猪外肾药材名称野猪外肾拼音Yě Zhū Wài Shèn出处《日华子本草》来源为猪科动物野猪的睾丸。原形态动物形态详"野猪肉"条。功能主治外肾

  • 黄花堇菜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黄花堇菜药材名称黄花堇菜拼音Huánɡ Huā Jǐn Cài别名土细辛出处《云南中草药》来源为堇菜科植物灰叶堇菜的根。秋、冬采挖,洗净晒干。原形态宿根蔓生草本,稍

  • 山桐子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山桐子药材名称山桐子拼音Shān Tónɡ Zǐ别名毛桐、臭樟木、大马桑叶来源大戟科山桐子Mallotus nepalensis Muell.-Arg.,以根、皮入药。生

  • 白鸡屎藤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白鸡屎藤药材名称白鸡屎藤拼音Bái Jī Shǐ Ténɡ别名臭皮藤、臭茎子、迎风子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。出处《贵州民间药物》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毛鸡屎藤的根或全草。全

  • 粗叶悬钩子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粗叶悬钩子药材名称粗叶悬钩子拼音Cū Yè Xuán Gōu Zi别名大叶蛇泡竻、大破布刺、老虎泡、虎掌竻,九月泡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,八月泡、牛尾泡、大

  • 葛藟汁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葛藟汁药材名称葛藟汁拼音Gě Lěi Zhī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来源为葡萄科植物葛藟的藤汁。原形态葛藟(《诗经》),又名:葛、柜鬯(《说文》),巨苽、蓷藟(陆玑《诗疏》),千岁虆、虆芜(《

  • 天南星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天南星药材名称天南星拼音Tiān Nán Xīnɡ英文名RHIZOMA ARISAEMATIS别名南星、白南星、山苞米、蛇包谷、山棒子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Arisae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