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中医中药>中药方剂>二香丸

二香丸

方出《丹溪心法》卷四,名见《东医宝鉴·外形篇》卷四:二香丸

药方名称二香丸

处方三棱1两,莪术(醋煮)1两,炒曲1两,姜黄1两,南星1两,山楂2两,木香1两,沉香1两,香附3钱,黄连(用茱萸炒,去茱萸)5钱(净),萝卜子半两,桃仁半两,山栀半两,枳核(炒)半两。

制法上为末,姜汁浸蒸饼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狐疝,上下出入作痛;或疝痛作则腹内块痛止,疝痛止则腹内块痛复作。

用法用量《东医宝鉴·外形篇》无沉香

摘录方出《丹溪心法》卷四,名见《东医宝鉴·外形篇》卷四

杨氏家藏方》卷七:二香丸

药方名称二香丸

处方豆蔻(面裹煨香)、丁香木香干姜(炮)各等分。

制法上药1处,用白面裹定,慢火煨,令面熟为度,取出去面不用,同为末,煮面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冷痢久不愈,诸药不能治者。

用法用量每服30丸,食前温米饮送下。

摘录杨氏家藏方》卷七

杨氏家藏方》卷十八:二香丸

药方名称二香丸

处方半夏2钱(汤洗去滑),硫黄(研细)1钱,丁香1钱,木香1钱,滑石1钱。

制法上为细末,生姜汁煮面糊为丸,如黍米大。

功能主治小儿胃冷停痰,呕吐不止。

用法用量每服20丸,空腹时用温米饮汤送下。

摘录杨氏家藏方》卷十八

圣济总录》卷八十一:二香丸

药方名称二香丸

处方木香2两,槟榔(锉)2两,鸡舌香1两半,吴茱萸(汤洗,焙干,炒)1两半,当归(锉,焙)1两半,陈橘皮(汤去白,焙)1两半,诃黎勒皮(煨)1两半,生姜(切,焙)1两半。

制法上为细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脚气妨闷,不下食,瘦弱腹痛。

用法用量每服30丸,食前煎橘皮汤送下。

摘录圣济总录》卷八十一

《直指》卷十五:二香丸

药方名称二香丸

处方木香半两,丁香半两,青皮(浸,去白,晒)半两,橘红半两,草果仁半两,肉豆蔻(生)半两,白豆蔻(仁)半两,五灵脂(香润者,别研)半两,蓬术(炮,乘热碎碾)7钱半,缩砂仁7钱半。

制法上为细末,用川巴豆肉半两,研如泥,渐入药末,研和,白面稀糊丸,如麻子大,候干。

功能主治积滞气秘,心腹刺痛,中满壅嗽。

用法用量每服3丸,加至5-7丸止,姜汤送下;壅嗽,紫苏生姜煎汤送下。

摘录《直指》卷十五

猜你喜欢

  • 橘皮枳壳汤

    药方名称橘皮枳壳汤处方枳壳(麸炒,去瓤)2两,半夏(不制)2两,陈皮(不去白)3两,人参1两。制法上各锉碎。功能主治胸膈气痞,气短噎闷,不得升降。用法用量每药1两,用泉水1升,生姜片子十余片,同煎至8

  • 黄连泻心汤

    《云岐子脉诀》:黄连泻心汤药方名称黄连泻心汤别名泻心汤(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十八)。处方黄连生地黄知母各15克黄芩60克甘草15克制法上药哎咀。功能主治养阴泻火,治伤寒,太阳、少阳相合,伏阳上冲,变为狂

  • 附子松脂膏

    药方名称附子松脂膏别名松脂膏处方附子2两,松脂2两,蔓荆子4两(捣筛)。制法以乌鸡脂和,瓷器盛,密缚头,于屋北阴干,百日药成。功能主治生发。主用法用量松脂膏(《圣惠》卷四十一)。注意勿近面。摘录《外台

  • 大肥儿丸

    《痘疹传心录》卷十七:大肥儿丸药方名称大肥儿丸处方人参1两,白术1两,山药1两,陈皮1两,山楂肉1两,蓬术1两,茯苓7钱,白芍7钱,川黄连7钱,胡黄连7钱,厚朴7钱,神曲7钱,青皮7钱,泽泻7钱,槟榔

  • 加减大青龙汤

    《医学探骊集》卷三:加减大青龙汤药方名称加减大青龙汤处方麻黄3钱,桂枝3钱,荆芥穗3钱,山甲片2钱(炙),连翘3钱,煅石膏4钱,淡豆豉4钱,葛根6钱,皂刺3钱,黄芩4钱,木通3钱,甘草2钱。功能主治外

  • 蓖麻丸

    《圣济总录》卷一八二:蓖麻丸药方名称蓖麻丸别名萆麻丸处方蓖麻仁30枚,棘刚子(去皮)20枚,石燕子(烧)1枚,滑石(末)2钱匕,麝香(研)半钱匕。制法上为末,稀面糊为丸,如绿豆大。功能主治小儿(疒颓)

  • 枫香汤

    药方名称枫香汤处方枫香1斤,芎?3两,大黄3两,黄芩3两,当归3两,人参3两,射干3两,甘草(炙)3两,升麻4两,蛇床仁2两。功能主治隐疹。用法用量上切,以水2斗,煮取7升,适冷暖分以洗病上,白日3次

  • 甘葱煎

    药方名称甘葱煎处方甘草、大胡葱。功能主治诸疮有脓水者。用法用量上药煎浓汤,候温、洗患处,洗净用药。摘录《伤科补要》卷三

  • 绿豆粥

    药方名称绿豆粥处方绿豆适量 北粳米100克制法先将绿豆洗净,后以温水浸泡2小时,然后与粳米同入砂锅内,加水1000克,煮至豆烂米开汤稠。功能主治清热解毒,解暑止渴,消肿,降脂。可预防动脉硬化;适用于冠

  • 薄荷蜜

    药方名称薄荷蜜别名薄荷煎处方薄荷自然汁、白蜜各等分。功能主治舌上生白苔,干涩,语话不真。用法用量薄荷煎(《医统》卷六十四)。摘录《三因》卷十六